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萧伯纳(1856—1950)是莎士比亚以后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是英国十八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和音乐评论家,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学方面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他是现代世界文学上最有影响的文豪之一。在六十多年的著作生涯中,他除了写出五部长篇小说、大量评论文章和书信之外,一共创作了五十三个剧本。他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今年是这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丁世鑫 《阴山学刊》2007,20(2):31-34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诸多方面,周作人(1885——1967)都有他重要的一席地位。但是,由于他依附日本的行为不为国人原谅,由于他与鲁迅、左翼作家相对立为世人误解,故历来就对周作人缺乏研究。但正如钟叔河先生所说的:“陈婆虽有麻子,所烧的豆腐固未尝不好吃也。”今天认识到这一点的已不乏其人,已出现不少论其文、论其思想的高质量论文。然而,对周作人文章学思想作系统深入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我想,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个大文章家,其文章学思想无疑是一笔丰富的遗产,他的文道观、文章功用观、文章美学观、文章风格观、文章章法观、文章技法观、文辞观、文章翻译观、文章批评观、文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鲁迅的作品中绝大多数文末都署有著译的日期。这对我们学习、研究、注释他的作品——无论是分析时代背景,明确各篇文章间的联系,还是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部分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未署日期,或者所署与实际著译日期有出入。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注释他的作品,现据鲁迅的日记、书信和其它著作中的有关材料,将十四篇作品的著译日期试作补订如下: 一、《杂语》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相似文献   

5.
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反对革命者则主张按照历史进化的程序,直行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这场政治论战期间,鲁迅发表了多篇论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众数”问题阐述了他的倾向性,并往往被理解为反对议会制,反“民众”这里仅对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评论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将有关事实和资料略作粗浅叙述,以供方家研究商榷。一、民主制问题的倾向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洋务运动,接着批判“立宪国会”,批判鼓吹者的言行性质。他说“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中较善者,或诚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实主义创作论的奠基者,是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们在一系列论文和书信中,用现实主义观点评论作家和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的《英国资产阶级》、《致斐·拉萨尔》,恩格斯的《致斐·拉萨尔》、《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等,都是阐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重要著作。百多年来,全世界进步作家都是以这些光辉著作为指路明灯的,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对这些著作内容的理解,历来有不少分岐和争论,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界思想比较活跃,对此也争论相当热烈。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论进行再学习是完全必要的。这里,就其中某些问题,谈点个人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7.
鲁迅论屈原     
鲁迅从早年留学日本到他的晚年,曾多次以形象的和直言的方式,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过评论。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评论,对研究和学习鲁迅以及正确评价屈原是有帮助的。一枝清采播芳馨鲁迅非常崇敬屈原。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将屈原与拜伦、雪莱、裴多菲、普西金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诗人中,他只将屈原归入他所说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  相似文献   

8.
写于1907年的《文化偏至论》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在这篇论文中,鲁迅以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从西方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及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自己对改革中国政治和文化的纲领性意见。它是鲁迅早期思想全面集中的反映,也是鲁迅以后在思想上向共产主义转化的一个基础。因此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想就《文化偏至论》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在解放前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通俗小说家。他创作了大量言情小说。这使他被公认为鸳鸯蝴蝶派作家。香港的一些评论甚至认为他是后期鸳鸯蝴蝶派最主要的代表。然而,奇怪的是,解放以来,尽管对鸳鸯蝴蝶派已经有了定论,张恨水的作品却仍旧屡有再版,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戏剧、评弹,至今还在上演,受到观众的好评。这种  相似文献   

10.
郭垚 《晋阳学刊》2022,(1):93-101
郜元宝的鲁迅研究,紧扣"立心",指出鲁迅以"文学"为事业,以"语言"做载体,以"文章""化"人。受鲁迅感召,郜元宝形成了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观,并发展出特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式批评,即评论当代文学会自觉联想到鲁迅,时时回顾鲁迅之言,对照鲁迅之行,以这种"活用"的方式参与建设鲁迅传统,以鲁迅传统之月,照当代文学的千江之水。鲁迅的文学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更是他进行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标尺。而他实现文学本位批评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聚焦新文学语言,关注语言问题。郜元宝以"音本位""字本位"为切入点,详解当代作家语言构成,指出南方方言因更不易"言文一致",反而存在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朴学方法从事文论阐释是章太炎文论话语的基本形态。通过考证“文章”与“彰”的义界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章太炎认为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东西皆可以称之为文学 ,而“彰”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基于崇奉朴学的经学立场 ,他把“知小学”视为论文的前提 ,据此考察文学的发展 ,开展作家作品的评论 ,其文体观念因此停留于传统目录学的范畴以内。这种朴学形态为章太炎的文论话语披上了一层泛文化论的外衣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鲁迅的典型论和他的创作实践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鲁迅说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泛无实指”;另一方而,在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历史小说)中,又确有摹写或斥责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的言行的现象。但是,在以往一些探讨鲁迅典型论思想的文章中却往往只强调前一方面,而忽视或回避后一方面。这无形中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只有“杂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著作,有二十多篇杂文和十来封书信谈到尼采和关于尼采著作翻译出版的事。个别人对此加以曲解,歪曲鲁迅,如曹聚仁说:“我以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由于他的科学头脑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思想。”也有人用所谓“托尼学说”即托尔斯泰、尼采的学说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与此相反,我们有些同志认为,鲁迅从未肯定过尼采,鲁迅的思想与尼采毫不相干。为了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洗去一些人洒在鲁迅身上的污秽,研究鲁迅在不同时期对尼采的评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杨旭 《社会科学论坛》2006,(20):139-142
本文以大量实例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了在当代文学评论写作中,与书信这种特殊的文种形式相融合的具体表现,论证了此种写法的特色和优势书信的文学性会使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如虎添翼,书信的工具性会使文学批评的用途发挥更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杨旭 《社会科学论坛》2006,(10):139-142
本文以大量实例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了在当代文学评论写作中,与书信这种特殊的文种形式相融合的具体表现,论证了此种写法的特色和优势:书信的文学性会使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如虎添翼,书信的工具性会使文学批评的用途发挥更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读小学时就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对鲁迅、叶绍钧等作家的作品特别喜爱。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时,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文章。毕业后曾流浪于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毕生翻译了15个国家、111人的244种作品,共约250多万字。数量和他的全部著作不相上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翻译经验。他先后共写了近30篇论及翻译问题的杂文和书信,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他对翻译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张,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因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三部反映农业工人悲惨生活的小说而被当时的许多评论家简单地冠以"左翼作家"、"自然主义作家"之称号,但从斯坦贝克的各种传记和他本人生平留下的大量日记和信件等各种资料可见,斯坦贝克的作品绝非一种单一的评价所能囊括,这种单一的评价,不仅不完全符合斯坦贝克本人的真实面貌,同时也遮蔽了他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曹操以命世之才,膺怀慷慨,雅尚诗章。他的作品阐发了对于当代历史的独特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冷静的理性审视和深辟的历史评断。因此,他的“悯时伤乱”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具有深广的悲剧意蕴。这种面向现实,以理想、事业为内核的英雄主义同样也渗透在他以“年命忧叹”,“神仙幻境”为内容的诗篇中,学术界历来对这类作品颇多訾议,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曹操在政治上是拨乱世的豪杰,文学上也是反传统的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