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威 《东岳论丛》2004,25(3):133-135
金元易代之际,山东东平继承了金代学术风尚,成为北方的重要学术中心.元统一中国后,随着南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东平学风发生了向理学的转向.造成这一转向的时代动力是儒学在元初丧失文化核心地位而引发的生存危机.以延重开科举为标志,在尚文章的文士和重德行的理学家共同推动下,理学在元代完成了官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郝经作为金朝灭亡后南北方理学思想交融初期的实践者,以“夷夏互变”思想和践履“实学”为核心,发展改造了程朱理学的部分思想,以适应北方的学术土壤。同时,郝经的思想也时见矛盾之处,正反映了不同学术思想汇合时不可避免的磨合。  相似文献   

3.
李娟 《兰州学刊》2012,(9):55-59
以往对于理学教育的研究集中于理学教育思想及书院教育的研究。除这些对宋代理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之外,宋代理学教育发展也与语录体在宋代的勃兴,理学语录的广泛出版有关。宋代理学语录作为理学传播的方式,以其白话性、说理性、教育情境性、补充性等特点促进了理学教育的广泛传播,而宋代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及宋代考试制度的理学化和简易化倾向又为理学语录传播提供实践动力和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学术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转折阶段,理学思想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中国儒学发展进入兴盛时期。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闽浙赣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闽浙赣区域可谓是理学之渊薮。究其原因,闽浙赣区域经济的繁荣为理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浓郁的学风及教育的发展为理学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地域的相邻及民俗的相近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便利。在宋代学术争鸣的文化大背景下,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闽浙赣区域的理学勃兴。  相似文献   

5.
金元之际,彰德是北方传统儒学发展的中心,也是理学北渐的主要传播区域。浓厚的儒风影响了这一区域内的杂剧作家的创作,在价值观念多元、创作风格各异的特殊时期,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清初兴起的学术批判思潮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学术背景,在反理学的内在要求下,吴敬梓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反理学作为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贯穿始终.统摄全篇.吴敬梓反理学思想的形成明显受到顾炎武、黄宗羲和北方颜李学派的影响,从其交游情况来看,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程廷祚.  相似文献   

7.
宋代蜀学作为地域性文化,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理学思潮的影响。宋代巴蜀思想家及流寓巴蜀的理学家会同蜀、洛,促进了儒学和巴蜀文化的持续发展;贯通经学与哲学,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二者之互动,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促进了理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复在北方传播理学的意义和贡献魏崇武赵复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文化人物。中国理学史、教育史等著作,都把赵复当作元代理学、教育的开山之祖,专门加以介绍,但又因资料太少而语焉不详。侯外庐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对赵复生卒年的考辨还出现了不少的错误。这里存在一...  相似文献   

9.
洛阳是明代北方仅有的两个阳明心学传播中心。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洛阳心学群体对文道观、特征论、风格论等文学基本问题及明代文坛的复古、模拟、性灵等重要命题均有所阐发。洛阳心学群体的文学思想有着调和传统理学文学观与阳明学说影响下公安末流等文学观的色彩,研究洛阳心学对于了解阳明心学对北方文学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徽州理学发展与宗族建构的整合过程中,新安理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中介的作用,他们推动着朱子礼制的下移,为宗族建构提供了心灵上的凝聚作用及制度上的保障。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们在推动理学与宗族互动中做出了一种可贵的坚持;而元代中后期,理学化的乡绅成为这种互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至正壬辰战乱,使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建构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两方面互动浸润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理学在南宋初开始介入科举考试,但后来备受秦桧的压制,到孝宗时才得到较大发展,而在"庆元党禁"中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一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宁宗后期,特别是大倡理学的宋理宗时代,理学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曲折发展,终于登上了统治阶级官方学术的宝座,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全面影响到时文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下启元、明两代.宋代科举考试中理学地位和影响的起伏消长,说明科举与官僚政治及学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始终是连带互动的;而代表封建社会后期学术发展方向的理学,迟早要占领阵地.  相似文献   

12.
明初理学向心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发展至元代产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因袭理学,抵制异端;另一部分人则于理学中输入心学的成分,开启了理学与心学合流的先河。明初哲学思想正是沿着后一个方向发展的,结果是朱陆思想渐易其位,心学取代了理学的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薛王宣、吴与弼和陈献章三位哲学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薛王宣对理学的改造及对心学的吸收薛王宣(公元1389-1464年),字德温,山西河津(今山西荣县)人。他既极力推崇朱熹理学,又欣赏张载气学,同时也受到陆九渊心学乃至佛道某些观点的影响,从而使其理论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对这一点,历史上几乎无人论及。黄…  相似文献   

13.
理学对宋代社会及妇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适应宋代中央集权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亦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学术思想。理学是一个学派的总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家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宋史·道学传》中称道学。北宋初期的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人,但对理学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程颢和程颐,即"二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直接师承于二程学说,故后人称理学为程朱理学。正因为理学成于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为朱学。传统观点认为,理学在…  相似文献   

14.
赵秉文等重估儒学价值的金末儒士勾勒了一个涵盖治道、文辞的历史谱系.元好问在金亡后把这个谱系升格为“文统”,并以承继中州文献之传与金源文派之正而自居,有意和赵复一系北上的南学划清界限.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师,在东平等地培养了大量弟子,这些弟子皆擅长治道文章之学,坚守乃师所建构的“文统”,以至于在元初形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阵营,规定着北方的儒学格局.不但如此,北方“文统”也影响着南学的北上,这主要表现在对南方理学北上的抵制和对理学“流而为文”的引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书院祭祀与时代学术风尚紧密相关。周、张、二程和朱、陆等理学大师分别在南宋中期及宋末至明初等两个时期登上了祭坛,而明中叶及清中叶则分别兴起了对阳明和经学家的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儒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理学的成熟、理学的兴盛及异趋、王学的风行与乾嘉汉学的兴起等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宋元明时期的主流话语 ,是不同于佛教、道教而又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儒学。此时代的儒学有了新的范式 ,与汉代至唐代的儒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北宋初期的宋学十分博大 ,中期的宋学即理学 ,理学是宋学的核心。理学随着造道运动的濂、洛、关、新、蜀诸派而大兴。南宋儒学即理学 ,是宋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其中有在同一思想框架下运作的不同流派 ,如朱子闽学、胡张湖湘学、陆氏江西学、吕氏婺学和浙江陈叶功利学派等。在宋学特别是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长江流域孕育了不少卓越的思想家与学者。不少儒学群体在这里崛起。包括朱子学在内的理学的深化与发展 ,得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学人。理学的兴起是儒家知识人面临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佛教的挑战 )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及产物。理学知识分子在民间自由讲学 ,关心百姓疾苦 ,参与社会政事 ,以社会清流维系着世道人心 ,成为活的政治与道德资源。理学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 ,发扬光大 ,并下移到民间社会。元代是理学传播、普及并上升为官方哲学的时代。明代理学沿着朱陆异同问题的讨论而发展、成熟 ,并随着王阳明后学的分化而转向 ,但仍属于儒学内部的自我调整与更化。理学是东亚的精神文明。理学家讨论的本体宇宙论、道德形上学、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7.
自宋至清,程朱理学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相适应,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反理学的思想也从未间隙,先是出现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李贽的异端思想,后是黄宗羲斥理学为“道学之乡愿”,顾炎武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颜李学派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与以上反理学思想相比,戴震刚从认识论角度对理学进行了理论上的解剖和批判.从哲学发展的成果看,戴震的批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阐述了朱熹理学思想中的天理论和性论,认为朱熹的理学是以天理为核心,以性论、格物致知论和持敬说为主干,旁及历史哲学、政治论、教育论、道统论等,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太极论、理气说、理一分殊、化育流行、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和性论等方面发展了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朱熹还将其天理论演化为三纲五常,修己治人,垂世立教,流毒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文章还略及朱熹理学思想之源流,引深了理学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7):150-156
理学史著是认识宋明理学存续发展演进的基本依据之一,但由于理学史著撰写者所秉持的理学史观的差异,不同作者笔下的理学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方面,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以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就为我们描绘了明代后阳明学时期的丰富的理学图景,通过对这三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理学史著对于历史事实叙述的作用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两宋之际.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之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成为人才的渊薮、汉文化的重心之一。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宋代歙县人罗愿在《新安志》中也写到“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自理学形成之后.与理学有重要渊源关系的徽州.文化发展更为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