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新编《中文大辞典》,是大型的汉语词典,自问世以来,以词目丰富、义项周备、引证详尽著称.当然,它作为一部成于众手的巨著,象其他大型工具书一样,不可能没有失误.昔《康熙字典》成书,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其引书(讠为)误凡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而《康熙字典》的错讹远不止此.今检《中文大辞典》己部“已”字,巾部“帝”字,干部“平”字、“翰”字,幺部“幽”字,弋部“式”字等部分词条,每见其释义、引书亦颇有失误或可商兑者,因略作考索、核对;择若干条,以原词条为目,不另作归纳,汇而成篇.有些词头,义多事繁,拟另成专篇,兹不具.惟《中文》多本日本《大汉和辞典》,其错讹失当处,亦多袭《大汉和》,或辗转相袭其他旧时辞书如《中华大字典》、《辞源》(旧)、《辞海》(旧)等而致误,为避免繁复,不一一说明.至于本文错误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 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四十册)收录了大量成语,在成语的溯源明流方面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可是,有些成语未引定型式书证,尚须补充。试举二例于下: 【两鼠斗穴】《中文大辞典》引《史记·赵奢传》:“秦代韩,军与阏与,王召……问赵  相似文献   

3.
词书编篡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一部字词典,特别是大型字词典,出现某些失误在所难免,但这些失误若不加纠正,就会影响字词典的质量,贻害读者.本文仅以几部常见的大型语文词典(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在释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为例,谈谈对词书释义的一些粗浅看法,供编词典和用词典者参考.文中所引材料,多是在编写《汉语大字典》过程中随手摘录的,现稍加归纳,列为八  相似文献   

4.
“月部”是汉语众多部首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首.历来大型字词书对于“月部”字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本文仅就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月部”字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月部”字在楷化之后,与“肉部”字偏旁的字形相同,两个部首的许多字容易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给训释造成很多麻烦,以至常常张冠李戴.《中文》的“脁”字,在字形处理上,虽然误以小篆“(?)”归了“月部”,但义项的训释却能吸取前人的教训,归纳得比较清楚.对于从月与从肉的两个部首中的字形相同者,《中文》也探本泝源,以不同的义项  相似文献   

5.
孙樵任过中书舍人一职之说法,见于《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中文大辞典》,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唐代古文运动论稿》、《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等也沿袭这一说法。除《中文大辞典》明称据《四库总目提要》外,其它均未言所据。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近日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阅读明清曲籍,得睹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即《曲选》、《词珍雅调》、《万锦清音》。前二种为历来治曲者所未曾著录,实为孤本。后一种虽为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附录《引用书目解题》及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著录,但或言之有误,或录之未详。故撰此稿,略加考述,以公诸同好。一、《曲选》不分卷明抄本,抄者未详。二册。半页八行,行二十四字至二十七字不等。此书收录袁于令(1592—1672)《西楼记》传奇散出,该剧约作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左右,①然则…  相似文献   

7.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8.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9.
简册与龟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起“典册”,人们马上就联想到,这是—种由竹简编联而成的集合体。“典”这个字,篆文的形态为“册在兀上”(《说文》),甲骨文的形态系双手捧册,可见其原始含意应是受到重视的册。上古的文字,附加成份多一些或少一些都无所谓,所以,“典”、“册”两个字最初很可能就是一个“册”字。关于“册”字的解释,唐代贾公彦在《仪礼·疏》中说:“简据一片而言,册是连编之称。”宋代程大昌讲得更加简洁:“联简成册”(《演繁露》)。言下之意,凡是典册都是编简而成的简册。  相似文献   

10.
“■”、“■”二字,在我国汉语字词书中,始见于清初吴任臣《字汇补》。其书释“■”为:“与馨同。见《齐民要术》,又见杨慎《山海经补注》。”释“■”为:“读与馨同。《金匮要略》:‘(殸 禾)’饪之邪。’”稍后于《字汇补》问世的《康熙字典》对此二字的诠释与《字汇补》完全相同。《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向深远,以致我国现代编纂行世的大型汉语字词书,凡收有此二字者,如《中华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台湾省编)均沿袭了这一误断,乃至现代日本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辞典》也受其影  相似文献   

11.
《康熙字典》、旧《辞源》在“贝”字下列有“饰也”一义,《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大汉和字典》释“贝胄”为“贝饰也”,均以《诗·鲁颂·闷宫》“贝胄朱”毛传:“贝胄,贝饰也。朱,以朱缀之”为依据。按孔颖达疏:“贝者水虫,  相似文献   

12.
台湾《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的研订,由于过分依赖《中文大辞典》等大型字书而缺少必要的考订,致使表中确立的大量"标准字体"存有问题。以《丙表》心部所收部分"标准字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证,指出这些"标准字体"所对应的正字。  相似文献   

13.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初稿》(下简称《初稿》)释文作:以方便、合适行事.《战国策·齐策三》:"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汉语词典》与《中文大辞典》亦收有此目,前者释为"谓从权行事",后者释为  相似文献   

15.
释“则”     
关于“则”字六书分析及本义、引申义之相互关系、次第,《说文》以下各辞书及历代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之说解,时有可取,然亦多可商,颇有重新探讨,作系统考察之必要。 笔者拟就当前影响较大的三部辞书: 1、修订本《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1983年第一版); 2、《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3、《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1968年第一版);有关六书分析、词义训解、义项次第排列之  相似文献   

16.
(馘面):《康熙字典·备考·面部》引《篇海类编》,只释其音,谓“音掴.”无义.《中文大辞典》和《大汉和辞典》同《篇海类编》,并注“义未详”,《五音类聚四海篇海·面部》亦注“音掴”,未释义.《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类篇》、《中华大字典》等,均无(馘面)而有“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某些有关辽史的专著和辞书,如《辽史稿》、《辽史简编》、《契丹政治史稿》、《中国通史》第六册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等无不把契丹改称大辽的时间定在大同元年(947).然而这种众口一词的观点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至于改称大辽的原因,更无人涉及.现就这两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正> 台湾版《中文大辞典》收录了大量成语,征引繁博,细大不捐,对成语的使用与研究有极大帮助,但部分成语的定型式书证尚可上溯,今举三例如下: 【鞭长莫及】《中文大辞典》引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鞭长莫及,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  相似文献   

19.
“平”字是汉语中使用率极高的多义字。旧《辞海把它分为11个义项;《中华大字典》分为41项;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分为39项。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把“满、盛”立为它的一个义项的。不过,只要我们着意旁搜侧探,平字的满盛义蕴,是不难找到它的字源和用例的。《说文》释“平”曰:“平,语平舒也。”以此为其  相似文献   

20.
河北师大西校区(原河北师院)学人新著卡片·苑书义主编:《中国近代化大辞典》由苑书义教授主编、省内外二十几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中国近代化大辞典》,140万字,收辞目四千余条,分为《从闭关趋向开放》、《从专制趋向民主》、《从农业国趋向工业国》、《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