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贞观政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贞观政要》是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成书的时间,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两唐书·吴兢传》文字简略,没有记载吴兢编纂《政要》一书的事。宋代的《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馆阁书目》以及《玉海》等重要目录文献著作也没有明确注明《政要》成书的年代。其中《馆阁书目》,仅注有“神龙中(公元七○五一七○六年)所进”字样,很不可靠。《玉海》编者王应麟从《政要》序言中考证得知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八、九年(七二○、七二一年),是有根据的,并且为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所采用。但是,序言的年代并不就是成书的年代。根据我们所能找到  相似文献   

2.
彭忠德在2001年7月10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有国有家者之座右铭———〈贞观政要〉》一文指出:今人读《贞观政要》,一方面通过研究吴兢“义在惩劝”的写作目的,“可以触到开元、天宝之际的历史脉搏”,还可以领悟到时代对史学的要求及其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从传统史学中发掘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内容,可以焕发史学的活力。该书围绕统治者和民众关系而论述的为君、为官之道,似应为今天关注的重点。唐太宗及魏征等人将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当作头等大事。如何为君?第一是重视民众:首先要认识到国以民为本。其次要看到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引起了治史者的浓厚兴趣.而要探讨这个历史课题,不可不读唐朝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此书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君臣共商国事的问答、大臣们的诤谏与奏疏等,为研究初唐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政要》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吴兢在自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他的着眼点在于以史为鉴,注重的是唐太宗军国政事的旨要,而对史事的编年问题似未曾作过细的推敲,疵漏之处不少.同时,由于历代转辗抄写,相继刊行,亦堆积了大量的讹误.元朝儒臣戈直,曾对《政要》作过一  相似文献   

4.
吴兢与《贞观政要》——纪念吴兢逝世一千二百三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兢(公元六七○——七四九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曾被唐人誉为“当今董狐”。他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今年,是吴兢逝世一千二百三十周年。笔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示对他的一点纪念。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在位长达44年,分为开元(713—741年)和天宝(742—755年)两个时期。开元和天宝前期,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盛世”的出现,是与唐玄宗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致力改革分不开的。天宝以后,由于玄宗逐渐丧失了改革,进取的精神,使朝廷内部奸佞当道,弊端丛生,导致社会危机四伏,酿成“安史之乱”大祸,使唐朝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6.
一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大唐《开元礼》是从《贞观礼》、《显庆礼》发展而来的,也是秦汉王朝以来封建礼仪制度完备化的总结。《开元礼》修撰的指导思想是将《贞观礼》、《显庆礼》加以“折衷”,择善而从,“粲然勒一代典制”,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繁荣气象。《开元礼》具有总结性、全面性、系统性三大特点。它是我国封建礼制史上一部总结性法典,内容广博而全面,体例严密,眉目清楚。近代学者章太炎称赞说:“择善而从,直取其稍完美者,则莫过于《开元礼》。”  相似文献   

8.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9.
从唐朝的盛衰谈梅花与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在青壮年时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最强盛的“开元盛世”,姚崇、宋NFDF8两位贤相是最大的功臣。梅花宰相宋NFDF8为相期间,宽刑减征,修好邻邦,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唐玄宗宠幸人类中的牡丹花——杨贵妃后,一方面杨贵妃“惑主”,使唐玄宗骄奢淫逸,荒废朝政;另一方面杨贵妃引荐了杨国忠这个牡丹大玩家,由杨国忠直接激发了“安史之乱”,盛唐由此变衰。与此同时,植物界的牡丹花使王公贵族玩物丧志也是盛唐衰亡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分类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唐太宗李世民同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丰富,涉及到的人和事甚多,不仅有史料价值,并且也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文言连词“所以”的存在文言中有如下包含“所以”的句子: A(1)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左传·昭公七年》) (2)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吕氏春秋·君守》) B(3)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①(4)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贞观政要·英宗之正》) 例(1)下杜预注云:“行善法,故能  相似文献   

12.
南诏德化碑     
云南大理县的太和村(古称大和城),是唐朝时代南诏建国的第一个古都。 唐玄宗开元26年(公元738年),蒙舍诏(南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用武力兼并了其他五个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以“鸟蛮”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次年,皮罗阁定都大和城。从此,大和成了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蛮书·六(贝佥)》记载:“大和城……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郑蛮利之文。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此大碑即今存于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  相似文献   

13.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15.
古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说诗之妙谛也,而未足以尽诗之境。……学问理解,非徒无妨于诗,作者无学问理解,终是俗人之谈。 ——清·方贞观《辍耕录》  相似文献   

16.
行政思想是行政实践的指导依据和理论源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接受历史的长期检验,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积淀了大量的政治和行政思想。为了挖掘中国古代行政思想和行政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典籍《贞观政要》为蓝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文献疏理法、比较论证法等研究方法,由浅入深剖析《贞观政要》深层文本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和行政智慧,总结和比较贞观年间采用的具体行政措施和方法,考证《贞观政要》所记载的行政实践的历史进程和行政效能,从而解读和分析《贞观政要》所蕴含的行政思想、行政智慧和当代意蕴。研究发现,《贞观政要》蕴含着丰富的行政思想和中国智慧,如施行仁政、以民为本、按需设官、任用得人、行政追责、有效行政、权力监督与制衡等思想。结果表明:《贞观政要》的行政思想不仅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高了行政效能,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甚至一度出现读书人不愿从政做官的社会现象;而且这些行政思想在历史时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适用性,对于今天的行政改革仍不乏启迪意义;从而为修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同时也为今天的行政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法则。  相似文献   

17.
西周王朝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在这一时期对夏商以来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做出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以“敬德”“保民”以求“永命”为指导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统治思想。《尚书·周书》中《大诰》到《立政》几篇文字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体系。商周两代统治思想的变化,最主要的在于周初统治者对“天”在统治中的作用的认识与商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天”在周初统治思想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主宰一切的地位,而“敬德”“保民”实际上已经成为周初统治者谋求长久地维持统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19.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20.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