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2.
<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曹,而曹操投入此役的兵力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兵力对比约为十比一。因此,官渡之战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曹操则仅得兗、豫三州,况且后方又不稳定,总的力量对比,曹方处于劣势,无庸置疑。曹操说得十分明白:“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将寡。”不过就官渡战役而论,《三国志》记载曹操兵力如此少,恐有失实之处,且与有关记载亦有矛盾。对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指出:“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我以为袁曹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3.
手中有棍心中不慌。粮业是永恒的产业。古今中外与古往今来,足食强兵都无例外地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中国古先贤哲人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域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开国元勋奉行过“广积粮”的策略,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1969年,中苏关系到达冰点,处于剑拔弩张之势。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重提“广积粮”,就是要搞好物质储备,藏于深挖的地下洞里几年时间不出来也不愁饿死。在中国农业粮食进入发展新阶段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提倡“广积粮”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提“广积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业是永恒的产业。古今中外与古往今来,足食强兵都无例外地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中国古先贤哲人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八政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开国元勋奉行过“广积粮”的策略,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邓玉景曹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除秽定乱,统一了北部中国。更多的人则贬其为“奸雄”,并冠以“白脸”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狠毒、奸诈、狂妄。我以为,判定...  相似文献   

6.
多才多艺的曹操汉魏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是一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并多有建树。首先,曹操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明·胡应麟说:“自汉而下,文章之窗,无出魏武...  相似文献   

7.
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旷古奇书的人一定都曾领略过曹操的风采,而善于评论人物的许邵又给曹操扣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帽子,从此,曹操被迫戴上了“奸雄”这项“桂冠”。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我则认为,曹操这所谓的“奸雄”并不“奸”。[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自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各校以不同的形式将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进行了剥离,组建了后勤服务实体,这对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让县自明本志令》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在政治气候极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写成的。文中谈其早年的心志是客观的,至于谈到迎汉献帝于许都以后如何诩戴汉室,绝无“不逊之志”云云,则纯属英雄欺人。那种认为曹操此文字字是实、句句是真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评价历史人物,尤其伟大的政治家,我们所凭据的只能是他的行为,言谈则只有在做评价的参考时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鸿骞 《社区》2014,(8):15-15
千百年来,曹操曾被一些封建卫道士诬为“篡逆者”,以至于他在许多戏曲中的形象都是“白脸奸臣”,而实际上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郭沫若先生所言,他是一位“超世之杰”。他在《度关山》一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他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生一贯奉行的准则,并专门为此颁布了《内戒令》。  相似文献   

11.
萌芽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2.
《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有“太祖”、“公”、“王”三变。建安元年(公元196)冬十月之前,曹操的官职均在三公之下,而且变动较多,如果以实际的官职来作称谓,纷繁的名目将使读者为难。此外,这些中低级官职,也与曹操作为曹魏王朝奠基者的显赫身份不甚相称。因此,陈寿便以《武帝纪》起头的“太祖”二字,即曹操后来的庙号称呼之。建安元年冬十月曹操升任司空,自此开始史文改称“公”。在当时,  相似文献   

13.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评三国鼎足之三枭雄毛眉龄三国鼎足之三枭雄:曹操、刘备、孙权,其最大,也是最突出的共性是:鼎盛期之前──礼贤下士;鼎盛期之后──刚愎自用。他们都应验着李团给黄琼信中的告诫:“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183;蜀书&#183;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15.
魏武帝曹操是三国时代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一千多年来,对他的评论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旧史家众说纷纭:誉之者称赞他“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毁之者斥骂他“罪百田常,祸千王莽”.他们从自己阶级的统治需要出发,当然不能对曹操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郭沫若同志提出“替曹操翻案”的问题.在郭老倡导下,广大史学工作者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对曹操的千秋功罪展开了热烈争辩.通过这次讨论,逐步求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然而,在阶级社会内部,斗争是不会终止的.具有强烈阶级性的历史科学多次被阴谋家、野心家所利用,作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工具.七十年代以来,万恶的“四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8.
略论苏轼的强兵思想(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观苏轼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9.
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出,后勤是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一论述形象地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后勤保障“供求关系”的矛盾,即高校中后勤服务对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的生活来说“供不应求”。我们通常说高校后勤工作中,维修工作是难点、房改工作是焦点、医改工作是热点...  相似文献   

20.
曹操“唯才是举”之政策,非特限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而为自己集团选拔人才,也非特仅如陈寅恪先生之所论,欲摧毁“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而为寒族地主阶级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内建立新秩序、新信仰。笔者以为,曹操“唯才是举”之政策,亦且还有针对汉末社会礼崩乐坏、上下失序之政治现实,及综核名实、矫正士风、整新吏治之作用目的在。因而笔者将前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