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厢记》中有几个莺莺?当然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经过了激烈的自我斗争和对封建势力反抗,尔后与情人大胆结合的莺莺;也就是那个虽然对封建家长逼情郎赴试深怀不满,但又只能在家中焦心盼望爱人归来的莺莺。这个莺莺,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毕竟还是一个相国小姐,她对爱情只能是带着镣铐的追求,她的胜利,也只是带有妥协性的胜利。 值得庆幸的是,《西厢记》的作者毕竟不愿意让莺莺的思想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上。他挥动着艺术的魔杖,又塑造了一个张生梦境中的莺莺。你看她不顾山遥路远,千辛万  相似文献   

2.
论《西厢记》的反意改创之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明清时期出现的为数不少的《西厢记》反意改创之作,指出理学思潮猖獗是此类剧作产生的最主要的思想文化根源,维护世道风化、消弥《西厢记》的影响是此类剧作创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反对“诲淫”为名对《西厢记》的情节和人物作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的改造是此类剧作的惯用手法。《西厢记》的反意改创之作由于思想陈腐、说教多于艺术创造,因此它们不仅无掩《西厢记》的光芒,反而使人们对这部戏剧经典产生更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前后,对中国古典戏曲遗产作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很不容易,吴梅是第一位学术权威。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西厢记》文学语言的优美,框架结构的煞费匠心,同时从曲律(音乐)方面发现《西厢记》也是完美的。可谓有胆有识。他尖锐地批评了金圣叹对《西厢记》的窜改,也是令人信服的。吴梅的评论实际上论证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地位与“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对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曲的压卷之作,《西厢记》是蕴含着深厚的古典喜剧内涵的;而作为明末社会《西厢记》评点系统的中心,署名李贽的《西厢记》评点则蕴含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古典喜剧审美趣向。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西厢记》评点主要表现出以情为本、以趣为尚及以自然为至境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对《西厢记》的思想性评价,历来针对其第五本的大团圆结局而颇多微词,甚至直接影响了对其整个思想性的全面准确评价。本文联系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西厢记》主题的发展演变、才子佳人戏剧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封建文人的情爱心理以及元代文人的特殊心态等方面的分析中,指出《西厢记》大团圆的结局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戏的俗套,包蕴了丰厚的社会思想内容,从而对这一结局和第五本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四) 封建势力和青年一代爱情幸福的矛盾,是《西厢记》的主要矛盾。但是作者不是凭一种观念把这种矛盾从复杂丰富的生活中孤立起来,让矛盾的双方各以整齐的队列,捉对儿相打,以显示其冲突的激烈尖锐;而是从人物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样子出发,让人物按自己的性格遵循生活的逻辑去行动,生动描  相似文献   

8.
张人和教授的《西厢记论证》已于1995年8月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集评校注西厢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本学术专著对《西厢记》诞生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作者几十年来刻苦钻研《西厢记》所取得的成果的结晶。此书既有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西厢记》研究中有新的开拓,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全书共十个部分,主要围绕着作者、体制、版本、影响、续书、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缜密的考证和辨析。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问题,历来分歧很大,大致有四种说法: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续、王作关续。1960年前后,国内学术界曾就作者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当时王季思教授曾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刊上发表文章,认为《西厢记》五本都应是王实甫的手笔。张人和教授在《西厢记论证》中详细考察了四种说法的原委,以确凿的材料再次肯定《西厢记》应归之于王实甫所作。 张人和教授对《西厢记》的体制和版本问题曾写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深得《西厢记》的思想精蕴,它继承了《西厢记》重情感反礼教的精神主旨,对薛宝钗批判《西厢记》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反批判,对《西厢记》的语句、情节多有化用,在艺术上也有所借鉴。《红楼梦》虽对才子佳人创作模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对《西厢记》剧作本身则是肯定和赞赏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了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恋爱故事。此后,不断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改造与补充。其中,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其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由于承载这一故事的文学体裁不同,加之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使得爱情故事要表达的主旨出现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比较南北《西厢记》的宫调曲牌组合形式可知,北《西厢记》采用的是依宫调联套的组合方式,而南《西厢记》往往依据特定情节和人物来选择曲牌组合方式。与北《西厢记》相比,南《西厢记》的这种组合方式更适应戏曲的发展,对戏曲的传播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元人所修之《宋史》,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为庞大,内容堪称繁夥,由于成书仓促及长期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错谬之处实在不少。1976年中华书局新版点校本,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宋史》版本,点校者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精力,同时也取得了足以称道的成果。但校书如扫落叶,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故新版《宋史》偶有疏漏实属难免,兹仅以《朱熹传》为例,作些校勘补遗。  相似文献   

15.
一、产生混淆的原因凌蒙初刻本《西厢记》与闵齐伋(遇五)刻本《西厢记》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问题,三百年来是比较混乱的。这混乱何以会发生呢?因为凌蒙初和闵齐伋都是吴兴(湖州)人,年龄也比较接近,他们刻书的活动主要都在明代天启、崇祯(1621-1643)年间。他们刻的书在版式、行款、字体、纸张方面都有些共同点,而又没有校刻者的牌记,容易混淆是难免的。因此,有些书目在著录中就产生了不少错误,例如陶湘的《闵刻书目》把凌蒙初集评,并收进了凌蒙初本人写的《西厢记凡例十则》和《五本解证》的《西厢记》也作为闵刻,这样就根本上否定了凌刻《西厢记》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蕴含着王实甫对现实困境的悲剧体验,包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对元代文人生存困境的不满,对女性在传统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地位的反映等.《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实际上是在痛苦的现实中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它所体现的悲剧意识,使其与一般的爱情剧区别开来,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产生之后,受到了自明清以来的诸多大家的评论。其艺术特点的诸多方面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各家对杂剧《西厢记》的评价大多也都是褒奖之词。可是,从故事内容和结构上去分析,我们也发现《西厢记》里面也有很多常识的疏漏,如果用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些常识的疏漏之处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昂的《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记》是以金批本《西厢记》为底本的批评本,没有受到金批本的局限,以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与认识,对王实甫的《西厢记》原作和金批本作了再批评,结合剧作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在内容、语言、结构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明成化七年刊《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弘治十一年刊《新刊全相奇妙注释西厢记》、嘉靖间刊《雍熙乐府》,各载有一组《西厢十咏》。这三组散曲虽为无名氏所作的民间俗曲,但由于出现的时代较早,歌咏的内容与角度又与众不同,在《西厢记》的研究史上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它们不仅是迄今所见关于《西厢记》为关汉卿作王实甫续的最早文字记录,而且也是最先出现的《西厢记》人物论。它们对《西厢记》作者与人物形象的不同评价,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开启了后世《西厢记》论争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赵令词 ,在当时即颇受关注。其实他在鼓子词方面的成就也值得一提。从词史意义上讲 ,赵令的《商调蝶恋花》使联章体词功能和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它有着明确的创作意旨 ,人物塑造艺术特点鲜明。《商调蝶恋花》的出现 ,对后世的“说话”作品、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及元杂剧《西厢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