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神魔小说,其主体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小说超越了取经故事本身的题材涵义,将人的感情赋予了神魔,所谓"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猪八戒形象尤其能使读者感受到时代气息,在猪八戒身上突出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神话色彩、浪漫主义特征十分突出。但神话只是小说的外形、表象,实际上小说通过“三个世界”和“一个团体”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状况。“三个世界”是指神佛世界、人间君王世界、妖魔世界;“一个团体”则是取经团体。  相似文献   

4.
前记《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人民创造的两部伟大的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它对我国文学也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西游记》就是受《罗摩衍那》的启发写成的。《罗摩衍那》故事大致流传于公元前二世纪。因为它是民间流传的史诗,不可能确认一名作者,传说是蚁垤所作,实难相信。可能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大而形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的无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续集的再度上演,全国观众又大饱眼福。人们在惊叹孙悟空的忠心耿耿,英勇善战,不畏艰难护送唐僧终成正果的同时,也感叹于他在降妖除怪时的无奈。这不,在他们师徒4人取经途中,对少数没有来头的小妖精,孙悟空都能够毫不费力地一一歼灭。而许多有背景的妖魔鬼怪,即使是人赃俱获,铁证如山,火眼金睛、铜头铁背的孙悟空也奈何他们不得,关键时刻大仙菩萨们主动出面“请大圣手下留情”,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看一看那兴风作浪的“精”“怪”们,大多与佛祖和菩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丘国国太原…  相似文献   

6.
玄奘取经故事与西藏关系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奘《大唐西域记》对西藏做过一些间接的描述(主要是当时西藏在西域的势力范围),此后以玄奘取经为内容的故事传说也涉及到西藏。本文考察了取经本事、故事演变中的西藏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古代国家,论证了取经故事部分内容来自于西藏的可能性。总之,试图在玄奘取经故事和西藏之间构筑一座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同我异我,一任诸君。  相似文献   

7.
松芳 《中国藏学》2024,(1):134-143+216-217
苟象寺(■)是白龙江流域建寺年代最早、极负盛名的苯教寺院,由安多“三圣者”之象帕创建。寺内存留至今的典籍、法器、佛像、壁画、铠甲等文物,蕴藏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交往交流的文化实践内容。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认为该寺由僧人、民间宗教祭司和俗人共度的“垛顺节”(■)是苯教禳解仪轨“垛”(■)民俗化、节日化的结果,具有村落仪式和佛教“羌姆”(■)的形态特征,亦有汉藏相融、佛苯共存、僧俗共舞的特点。垛顺节中的详解春牛历、军舞、狮子舞等内容均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具体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阐明汉藏文化接触、互动、彼此借鉴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藏汉文化互鉴互融的机制,以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地方性的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8.
汛河同志,在文艺界、特别是在民间文学领域里,人们是相当熟悉的。他出生在贵州南盘江畔一个布依族的山寨人家。祖祖辈辈都是佃农。然而,被誉为诗海歌乡的美丽的南盘江一带,有取之不尽的民间口头文学,诸如民歌、叙事诗歌、神话、故事等等。他从小就受这些民间文学的熏陶,在六、七岁时,便能背诵和信口编唱一些短小的歌谣,因而受到亲友们的赞扬和家里人的钟爱。于是,在一家人省吃俭用的情况下,开始上学读书,成为他家的第一代“读书郎”。他爱好文学,在初中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三言二拍》、《唐诗三百首》等十多部名著,  相似文献   

9.
郭西梁 《西藏研究》2023,(4):106-115+159
有关史诗与小说间跨文体的比较,从《格萨尔》发掘之初就已开始。《格萨尔》与《西游记》在文学叙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佛经叙事深刻影响了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母题。晁通和猪八戒都是具有鲜明喜剧特色的人物,他们原型人物相近,又都好色贪财、贪生怕死,甚至在法术变幻上也类似。有关晁通和猪八戒的叙事,既有佛经中的色欲考验,又融合了世俗文化,这是汉藏文化融合和共通的体现。晁通和猪八戒身上的喜剧特色和世俗表现,也是东西方叙事史诗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0.
吉西次力 《中国藏学》2023,(6):28-36+213-214
土地神在藏语中叫“萨达”(■),与“念”(■)、“鲁”(■)、“赞”(■)等是青藏高原本土的神灵。藏族文化传统中认为动土翻石、砍伐树木、污染水源、建房立柱等皆是触犯土地神的行为,会招来危害,因此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禳解“土地神”危害的仪轨。民间祭司“莱坞”家藏的手抄经文《土地神广经》(■)为系统讲述土地神族系、分类、形象、功能、危害和禳解方法的仪式文本,其中列举的“土地神”种类庞杂、形象各异,掌管的领域非常宽广,从天地的形成、人类的繁衍、动物的生死、植物的生长,到瘟疫、地震、冰雹等。通过分析内容可知,其文本在形成过程中杂糅了当地文化、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尤其是中原的五行占算是文本的核心内容。禳解土地神危害的仪式文本多托名为“孔子神变王”(■)所著,学者认为“孔子神变王”的原型是儒家先师孔子,佛苯都将五行占算和禳解术归入其名下,也从侧面表明了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文章从汉藏文化交流的视阈出发,分析和考证了藏族民间拥有深厚信仰基础的土地神文本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以此阐释汉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华兰 《中国藏学》2023,(4):104-110+215-216
汉译《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是藏传密教文献《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的一篇作品,译者应该是明代兼通汉藏双语的汉人译师莎南屹啰。该汉译本节译自元代萨迦派三祖扎巴坚赞所著《本续现证如意宝树》,内容仅为其中讲说“方便续”中有关“解脱道”的实修部分,即“殊胜大手印主要成就之五现证”中第三部分“观修圆满次第”、第四部分“得暖行行”、第五部分“观修近因阿哩葛哩自性菩提心”,以及“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成就之五现证”,篇幅仅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主要考察了文本的著者、译者、主要内容、译本特点、翻译背景及研究意义等,以期从整体上对该文本有个大致的把握,并进而加深对明代藏传佛教萨迦派根本教法“道果法”于内地传播的认识及汉藏文化交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继《丁竹园与<竹园丛话>》一文(刊于《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之后,我一直试图搜集《丛话》续集。恰在此时,我的导师马寿千先生提供了他在60年代查到的有关丁竹园及其著作的书号。腼着这个线索,我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单存本。(只有一本存书)的《竹园丛话》续集之一——《天空游记》。 《天空游记》写于民国15年(1926年)10月。全文以“谐谈”的形式,从“飞行大家”吴哲兰君在“广寒宫”请客并约丁竹园等作陪开始,写到席中接到邀请,然后主宾乘兴游历了“金星共和国”、“木星幸福国”、“水星恋人国”、“火星胡糟国”、“土星战胜自然国”、“天王星金钱国”、“海王星随意国”诸国。这里,竹园以天上比拟人间,用幽默、夸张、生动的语言,对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国疫”盛行、时局变化多端、百姓不得安宁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大胆的揭露。  相似文献   

13.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束锡红  聂君 《民族学刊》2019,10(1):12-21, 99-101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汉藏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汉藏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经济发展有利于汉藏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汉藏民族关系是“汉-藏-蒙-回-土”多元格局中的核心、藏传佛教在汉藏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指出影响汉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民众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实施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依法治理保障汉藏群众根本利益,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晏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石硕 《中国藏学》2023,(1):35-42+211-212
在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交界的四川省天全县,有着一所誉满青藏高原东部的中医医院,老院长陈怀炯是一位有着“大医”情怀的名医,被尊称为“大先生”,藏族民众则亲切地称他是“不穿袈裟的活佛”。他领导的天全县中医院以“技术好、费用低、服务好”深得藏族民众青睐,成为融通汉藏人心的榜样。文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大先生”及天全中医院善待藏族患者及陪护家人的种种举措、理念进行了梳理挖掘,并以此为案例,对汉藏交往的经验、特点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大先生”和天全中医院之所以深受藏族民众的认同与爱戴,成为融通汉藏民心的典范,一是秉持“大医”精神,“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是对藏族群众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包容;三是以“共享”来融通汉藏人心。  相似文献   

16.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众说纷纭。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故事歌”或“故事诗”,诗体、情节、人物是它的三大要素。从时间上看,我国民间叙事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国风”。就题材、主题而言,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刺政诗,表现为怨战、反徭役、抗暴政,即对统治者种种恶行进行揭露、控诉和鞭鞑;一类是婚恋诗,有的写幽期密会、相约春游、互赠礼物,有的写恋情受阻、爱而不得,有的写妻子被弃遭辱,等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当推《邶风·谷风》和《卫风·氓》。…  相似文献   

19.
木仕华 《民族学刊》2013,4(6):38-48,105-108
《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的记载涉及明季以丽江纳西族地区为中心的藏边区域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关系、商贸往来、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等内容,旁征汉藏文史资料和文献,考信史实,《徐霞客游记》在滇川藏交角区域纳西、藏等多民族关系史和政教关系史、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诸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为学生长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文化润疆”的美育命题,探讨以《志合图》为例的国画美育路径和“沁润”实践模式。笔者从文化润疆研究背景与墙绘工程反馈评估两个方面循序展开,由宏观向微观论证在策勒县小学阶段实施国画美育“沁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实践,《志合图》因其内涵的先进性、技法的专业性与育人的创新性,为策勒县第一小学构建了优质的国画美育素材与教育资源,推动其发展为“校园环境美、文化底蕴厚、民族情谊深”的地区示范一流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