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多年来,很有些研究者在分析鲁迅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集子里的《伤逝》肘,往往举出茅盾1927年11月发表于《小说月报》十八卷十一期的《鲁迅论》中的一段话,以及李何林在1936年得出的同样结论,用来证明实现婚姻恋爱自由,必须取得经济权,是鲁迅二十年代的一贯思想主张,而这个思想主张已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茅盾的那段话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问题的研究,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毛泽东的鲁迅论及其桂林文化城的传播和发展,却至今无人论及。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一毛泽东的鲁迅论即毛泽东关于鲁迅及其著述的论述,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鲁迅论集中于他的四篇著作:《鲁迅论──在”陕公”纪念大会上演辞》、《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四篇著作又以前两篇最为重要。第一篇是毛泽东的鲁迅论的奠基作;第二篇中关于“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延安时期曾多层次、多侧面地论述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和"鲁迅精神"。毛泽东延安时期的"鲁迅论"从新民主主义的角度确立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将鲁迅及其精神限定在党派政治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带有极强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朝鲜--读李陆史的《鲁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陆史所著的<鲁迅论>是朝鲜文学家为缅怀鲁迅所著的文章中最精彩的一篇.李陆史在文章中从文化的高度在思想上把握鲁迅的文化意义,着重强调了鲁迅创作中的反封建意义和启蒙意义,并对鲁迅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为朝鲜的鲁迅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6.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0.
新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说:“当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地到达陕西省北部的时候,鲁迅和茅盾一起发出的贺电里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早先的回忆录、传记、论文,涉及这事的时候,都说是鲁迅和茅盾联名发出的。但是,茅盾同志曾就这一史实作过这样的答复:“史沫特莱把长征胜利事告鲁迅”,“鲁迅把此事  相似文献   

11.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兼文学翻译家,又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批评家。他和鲁迅、郭沫若是鼎足而三的文学巨匠,为我国现代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他对新文学历史的贡献是卓越的,多方面的。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到四月三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茅盾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茅盾研究的崭新局面已经到来。为了响应这次会议“开拓茅盾研究新领域”的号召,我不顾谫陋,想就茅盾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谈些浅见,抛砖引玉,求教于国内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11):155-161
1949年的鲁迅纪念已经具有了"国家纪念"的性质,以毛泽东的"鲁迅论"为核心的鲁迅纪念"国家话语"开始形成,个体纪念话语开始逐渐隐匿在"国家话语"与集体话语之中,呈现出跟此前纪念显著的差异。本年度欢快明朗的鲁迅纪念话语的出现,被重塑或被强调的"苏联的真挚友人""为人民服务的作家"等"鲁迅"形象以及被倡导的"学习苏联""自我改造"等鲁迅精神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鲁迅纪念已经开始步入"当代"。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便评说纷起,众口难一。后茅盾先生的《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文一出便独树一帜,又作为"序"刊在了后来印行的该书的前面,使其成为了该书的"定评"之作。而事实并非完全如茅盾先生所说,对萧红的童年,对全书的线索,对书中的人物,尚有新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茅盾对鲁迅创作理论的研究和对“左联”理论的认识来归纳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并揭示其流露的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进入“现代”层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学中的“基因”与西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撞击、交融的结果,而代表着我国文学强烈的汇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潮的自觉意向,出色地完成了现实主义的引进、融汇、倡导、创新的历史责任的,又当首推鲁迅和茅盾。如果说鲁迅的奠基在前,那么茅盾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可以说茅盾和鲁迅一样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却是各领风骚,互为补充的.这种影响的楣异性和互补性,是由他们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他们都以强大而鲜明的创作个性,给后人留下了各不相同的、有开创意义的小说类型.他们的影响,在以后许多小说家的创作中是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的.如果把茅盾的小说类型及其影响与鲁迅相比较,就会认识得更加清楚.对于茅盾和鲁迅的小说类型的特点,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探寻.一、母题的形成.母题的形成也称为小说的构成.母题这一术语表示小说情节最基本的因素构成,任何一  相似文献   

18.
王银辉 《江淮论坛》2013,(3):161-167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所谓的鲁迅"转向"时期,通过与后期创造社等各方的论争,鲁迅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鲁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与后期创造社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有着某种直接关联。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梳理,以期对鲁迅的深入认识,对我国关于"阶级意识"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