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河南省高等学校2011—2013年科技创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4个角度构建高校创新系统,通过构建机理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对创新要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当前河南省高校创新系统发展环境下,创新资金的推动作用显著,创新人才的作用未发挥到最佳状态,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高校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具有显著协同特征,“政产学研”协同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思路。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协同投入—合作建设—联合效益”理论模型,通过熵值法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1年广东省21城市进行综合测度。采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四种类型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领头区域、高水平区域、中等水平区域和较低水平区域,考察区域内部联系度、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创新协同网络初步形成,经济水平和成果转化是关键因素;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逐年提升、内部差距缩小,但整体联系度较低、边缘子区域较多,目前已形成“两领先—多中间—多落后”格局。在此基础上,必须优先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发挥领头区域效应,为推动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建立了财政激励、金融支持和工业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并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激励、金融支持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激励和金融支持均能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政府给予企业的税收补贴比率需保持在合理区间。另外,法律制度环境、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动力机制的视角,对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和如何建立成果转化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解决成果转化难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科研创新绩效评价、技术权益保护、金融投资及科技中介等体系,并通过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使成果转化具备原发动力,利用系统的自激作用实现正向反馈,加速成果转化系统进入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科技成果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已成为江苏高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创新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为政策导向初步建立,转化平台体系趋于完善,转化服务渠道不断拓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分布不均、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其制约因素主要为重视基础理论而弱化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科技资源不能很好地优化组合等。应从考核体系、激励机制、风险投资、建立中试基地和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和构成要素,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图和反馈回路,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创新资金的循环流动、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创新系统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界定,分析了未能形成标准化概念的缘由,归纳其理论研究应包含的要点;从系统内在逻辑结构的构建和类别的细分,阐述整个创新系统不断演绎和发展的进程;通过对产业支撑作用的实证研究,有力佐证区域创新系统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不足,缺乏更深入的对系统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展望系统理论深层次研究的视角,深入把握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扩散和溢出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8.
持续的竞争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区域旅游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既离不开内部因素的作用,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推动促进;其形成发展过程是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获取、创新与整合的过程。本文以自组织系统理论和波特竞争理论为基础,将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形成与组织结构入手,探讨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竞争力理论范式,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原发性动力、外生支持动力因素所形成的测评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了横向测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五要素结构模型.该模型由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5种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和创新扩散4个角度剖析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从创新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成果扩散和行为主体组织协调等方面,揭示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理.最后,通过分析百度公司的创新系统构成及其创新机制,对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创新活动组织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行为主体协同机制和创新成果扩散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是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文章基于中英文两大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与VOS viewer软件,对国际及国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持续上涨,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领域已形成少量多个学术共同体;在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系统的结构、管理、内在发展模式、外在发展方式,在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系统理论基础、运行及评价。研究结论对广大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学者超越现有理论探索新的研究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研管理的复杂性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管理与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和应用知识等主要职能。然而,在应用知识层面,高校科技成果高产出率的背后却是很低的转化率,主要原因在于科研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本文从科研管理任务复杂性入手,将科研管理任务划分为过程完备与结果明确、过程不完备与结果明确、过程完备与结果不明确、过程不完备与结果不明确四种类型,并进一步建构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对促进陕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陕西资源富集区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需要通过结构转化、城市化、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这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多重转化机制,加强对农村的非农化改造,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在二元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逐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经济,推进陕西资源富集区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区域低碳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低碳产业集聚激励、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区域内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内容有: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增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整合低碳产业链,实现区域资源的良性循环,构建创新型网络组织,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呼应工业4.0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者,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面向,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分析创新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要点,从学科、课程、师资等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关注学科转型升级、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等重点环节,把创新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从此结束独自经营的局面,将直面来自国际的全方位的挑战。高校作为思想传播、知识创新、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自然比其他教育领域面临更加直接、更多方面的挑战,高校党建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冲击;对高校党组织地位、党务队伍建设的影响;对高校作为“科教兴国”主战场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对策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以思想建设入手搞好高校党建工作;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高校党建要积极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工作。新时期高校党建要死死咬住“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精心构建“四个平台”。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区域是指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在创新型区域建设中,地方大学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其突出作用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大学是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第二,地方大学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第三,地方大学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地方大学要全面参与并服务创新型区域建设,核心在四个方面,即树立积极主动服务创新型区域建设的意识;要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集聚人才的高地。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是影响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重要政策导向。目前,国内大学侧重于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评价研究,但对创新能力转化的研究欠缺。从科技创新投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科研制度的安排、市场转化机制4方面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高校既要加强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也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指科技创新主体为实现科技创新而在某个区域生成的一种相互反应的网络系统。企业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其他主体应该为企业主体服务,这需要一整套制度建设。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有自主创新模式、产业政策模式和政府创新模式三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时,应基于本地的资源结构,慎重选择适当技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建立有利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教学管理是重要的一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其内涵,就是一切有利于教学创新和创新教育实施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核心问题是管理思维的转变.转变思维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家创新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知识创新体系的体制化表达。作为一种学术与文化的存在物,大学是国家发展创新驱动力的源头,其知识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大学应依据本质属性发挥知识创新职能,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创新文化以培育社会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