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高层次的一项要求。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通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以赚钱赢利为目的,其本性是利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要求牺牲个人利益,一心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其本性是利他的。因此,怎么能既发展市场经济,又提倡无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 ,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 ,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 :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归顺社会 ,获取经济效益 ,赢得他尊他爱 ,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 ,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 ,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刘长欣 《东岳论丛》2003,24(2):83-87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归顺社会,获取经济效益,赢得他尊他爱,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存在者,从道德视域以及社会褒贬的程度看,可以将之区分为积极利他型、消极利他型、消极利己型和积极利己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公正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在提倡向积极利他型者学习的同时,应使消极利他型与消极利己型两类人的数量增大,并尽可能地限制积极利已者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德育应如何看待"利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扈中平 《学术研究》2005,3(6):117-120
利己从理论上讲只是一个中性词,是人趋利避害的一种自然本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利己与利他并不是天然对立的,利己本身并不包含道德问题,利己的手段才牵涉到道德问题.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灭杀人的利己之心,而是规范人利己的手段,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为利己正名是我国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方由林 《理论界》2006,(10):144-145
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不休,其实善恶人皆有之。恶的方面人性具有利己性,善的方面人性具有利他性,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有伦理道德,也需要适当的管制。政治的产生既源自于人的利己性,又源自人的利他性。从人性的两个层面上说人类都需要政治,有了政治也就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9.
对善的定义虽存争议,但善存在着层次性却是可以确定的。从利己与利他角度而言,传统伦理学将纯粹利他视为最高层次的善,而我们则认为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最高层次的善,对最高层次善的不同界定,是奠定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基石,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人类法治史表明,没有道德的法治,法治必然沦为政治权力的奴隶;而没有法治的道德,道德自身也难以维持。那么步入小康社会的法治需要怎样的道德支撑,是传统的利他?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己?答案是既利己又利他的利人利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唐代城市消费的方式、水平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城市商业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与市场紧密相连。城市中各个阶层虽然与市场的联系程度不太一致,但逐渐密切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城市中的消费水平有高有低,既有官员贵族和富商们的高消费,也有普通工商业者衣食丰足的消费,更有普通市民的低消费。因此表现在消费结构上,不同的消费水平其消费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也各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王淑梅 《北方论丛》2007,42(2):137-140
消费和生产是直接同一的,在本质上是“人的实现或现实”。然而,在消费社会,消费的功能由追求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进入到追求其符号价值实现的异化阶段。异化消费直接导致了以幸福感降低和价值虚无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的生命符号化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已初现端倪,审慎思考西方消费社会的现实,积极探索克服异化消费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十五”时期存在着最终消费率较低以及消费差距逐步扩大等问题。上海“十一五”时期为促进消费增长,有必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投资消费关系,重点提升居民消费,着力提升即期消费与中低收入者消费,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切实降低预防性储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努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与拉动城市消费的重大作用,不断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与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庆德 《社会科学》2006,1(2):53-61
消费从来就是“文化”的。文化规制及其意义渗入不仅对消费行为实现了全面性的覆盖,而且为消费行为划分了等级层次。给各种进入使用或消费的物品赋予文化产品的意义,就使文化产品得到了外延的扩展或泛化,消费在不同社会的历史差异性中,呈现为一个由文化赋予、规制并追随其意义变换而变化的动态结构。关注消费中文化意义的赋予与变化,充分挖掘产品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为现存市场体系中的边缘者或新入者提供更多更大的机会,为改变他们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的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和参与地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增长动力结构失衡。在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中,消费率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消费率,即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从长期考察的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而不是短期内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经济运行情况。它的高低适中不能用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情况来判定,而是要看其是否与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消费率由低转高的历史阶段,中国消费率的上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宏观上实现一系列的国民收入分配机理运行工程,即劳动收入的国家干预工程、要素收入的二次分配工程、扩大公共消费工程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工程。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青年人对体育关注度比较高,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比较低;二是老年人对体育关注以随意形式为主,但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三是体育健身消费的价值取向逐渐趋向现代化,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四是居民因实际收入、闲暇时间及健身场地、设施的影响,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但实物形体育商品有着较好的市场活力。由此,建议进一步加快河北省区域体育法规的完善,采取措施加大对体育法规、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促进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07,28(6):123-126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方法,结合宁夏投入产出模型和现代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方法,对1998年以来宁夏投资、消费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宁夏经济增长呈现出高投资率的显著特征;居民消费在消费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超过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入差距和粮食安全的视角,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畜产品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形态和消费质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上看,畜产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不过在消费结构、畜产品质量安全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整畜产品消费和生产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