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文学 《江汉论坛》2007,2(12):106-109
在儒家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是家族伦理,朋友是社会伦理.朋友在五伦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它一方面处于辅助地位,有势轻、亲疏、名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是"纲纪人伦"之根基.朋友一伦在五伦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它的特殊性表现在选择性、平等性、责善辅仁、主诚信等方面.朋友一伦的特殊性,决定了朋而成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儒家学者因对朋而成党的高度警觉,所以他们不仅对朋友一伦持着一种相当微妙敏感的态度,而且还试图将之家族化,将之界定为"责善辅仁"之修身伦理.  相似文献   

2.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的人伦结构关系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在以往的儒家伦理研究中,对五伦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特别的研究,因而很难抓住儒家伦理与中国伦理的特质。实际上,五伦关系是儒家对中国社会整个社会关系的设计,它不仅在一个原点即个体上囊括了全部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以伦理的形式概括了血缘、伦理、政治等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在五伦设计中,寄托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人伦理想,社会政治的理想,体现了它的价值取向,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儒家德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的五伦,由孔子开其端,孟子等提出并详细论证,日后便成为儒家伦理乃至整  相似文献   

3.
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社会道德“人伦”中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是属于家庭伦理的,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在家庭伦理建设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乐,礼义积而民和亲”的论述,把家庭伦理建设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充满着醒悟人生启迪人伦的睿智.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必定要深入每个家庭,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用伦理道德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联系在一起,使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与家庭连结起来,使家庭建设为社会的稳定,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我想谈谈对家庭伦理建设的几个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伦理法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十恶”、特权法以及男尊女卑。儒家的“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法的思想根源,儒家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规范社会等差关系,用“礼”作为维护社会等差关系的工具,形成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和改造传统法律意识,确立现代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奈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幼有叙、朋友有信"五伦观念,再到汉儒董仲舒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创造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儒家用"礼"来规范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日益得到强化.而儒家的妇女观正是建立在儒家尊卑秩序的大系统基础上的.儒家上下尊卑等级秩序,常常从男女有别开始,最终是通过降低妇女的地位乃至压迫妇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朱自清散文中的人伦思考带有极强的时代特点与个性色彩.在对父子、君臣之伦思考中,他超越传统伦理规范,认为父子、君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应是对等的.在对朋友之伦的思考中,他不是从"诚信"、"责善"之类的概念出发思考交友之道,而是从人的具体生活情景出发,以互惠、价值多元为交友原则重新解读这些传统概念,从而增强了他散文的思想含量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4,1(5):76-81
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现行伦理观,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民;现行伦理观则又是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而成为一种新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它主张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8.
五伦实体与人性认同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两个支点.如果说五伦实体是对整个伦理实体与各种关系的设计,人性认同则体现了儒家德性对道德主体的选择与人生价值的取向;五伦实体从社会整体方面对伦理生活作出规定与设计,而人性认同则从道德的主体方面对个体道德作出规定与设计.如果说,人性是儒家德性精神的本体与潜在的话,五伦则是这种本体的外在与自在.从逻辑上说,人性认同与伦理实体的设计应当是各种传统的伦理精神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对中西方伦理传统的比较发现,其它任何一种传统的伦理都没有象中国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那样把人性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也没有任何传统的伦理象儒家伦理那样对人性进行过那么深入特久的讨论.人性认同更加清晰地体现了儒家德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二是突出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六纪从属于三纲,而三纲之中父子、夫妇又从属于君臣,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是强调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在标示社会等级的名号器物、礼乐制度等方面,赋予道德意蕴。此外,白虎观会议综合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学说及文化资源,并采用皇帝裁定的形式,使这一思想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上性。因此,三纲六纪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深深影响古代中国的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致力于比较伦理学研究的陈独秀、杜亚泉、梁漱溟及后来的黄建中等人在比较的视角、方法等问题上也许互相颉颃 ,但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趋于一致 ,即都认为中西伦理道德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我们认为 ,这一观点基本上是符合中西伦理道德的实质和历史状貌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别看重家族内部关系的协调 ,强调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 ,本质上是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存在物。中国古代所谓的五伦 ,从属于家庭伦理的就有三伦 ,即父子、兄弟、夫妇 ,而其他两伦君臣和朋友也都家庭或家族化了 ,君臣亲父子 ,朋友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