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的积极性之假设和美德追求的内容,是哲学分支价值论所研究的内容,而价值论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假设。从价值论层面来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体验及幸福感等理论内涵,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第一表现在价值观影响情感,是情感活动发生的基础,同时情感也对价值观有反作用;第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体验的核心,而对幸福的判断恰恰是价值论要提供的标准;第三,良好的道德行为增进人的幸福感,一个人的幸福必然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通过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够确保幸福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验证其有效性。对两组大学新生分别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常规心理课程进行实验,并采用Scl-90、UPi测验、乐观感测验和真正的快乐问卷调查进行前后测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组在乐观感、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等方面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地提升。表明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乐观程度,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是个体对于自身情绪(正负向情绪)及认知(生活满意度)等两个层面的主观经验和感受,包含感受正向愉快的情绪(较少负向情绪)和高度的生活满意。从感恩特质、社会支持、适应型态和幸福感四个变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不同感恩特质的大学生在幸福感表现上有差异存在,女大学生在感恩特质和幸福感得分都高于男大学生;感恩特质会透过社会支持及适应型态对幸福感具有正向间接效果。因此,大学应多开展感恩活动,开展感恩特质的培育课程,提高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培养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积极成长。  相似文献   

4.
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了《积极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国际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兴起。随即国内也涌现出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为此,选取了CNKI上从2001年到2010年(截止到12月)有关主观幸福感的1 635篇论文,从数量分布、研究内容、研究重心、作者单位、作者所属地区五个方面为研究维度进行了内容分析。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促进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二元热情模式探讨运动员的热情、正向情绪与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正向情绪对运动员热情和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经受试者同意后,请运动员填写运动热情量表、正向情绪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结果发现:调和式热情、强迫式热情、正向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之间都呈正相关,二元热情之间也呈高度的正相关;运动员的两种热情都可以正向预测正向情绪和幸福感.由此得到结论:两种热情形式都能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经验到正向情绪,并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理学视角界定的幸福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本文主要针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本质、相关理论及影响机制、影响因素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本研究 以绍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EdDiener的生活满意度量表、Kanunann等人的情感量表对233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借以探讨绍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家庭收入因素均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家庭收入、家庭背景和消费状况等因素对生活满意维度产生影响;(3)性别因素则对消极情绪维度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量表法对安徽省四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99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评估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性别差异,除了消极情感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其它方面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而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积极情感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总体幸福感上存在专业差异,文科生得分均高于理科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年级差异,大三的幸福感最高;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在预测主观幸福感及各指标时,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积极心理学在这些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关注,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更多的获得幸福感,为自己所设定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使积极心理体现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文化素质较低、体育商业化心理倾向明显、感情用事较重等。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只有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加大人文精神培养,促进人文行为养成,才能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论武汉人文化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则厌倦,离则怀念是武汉及武汉人给时人的一种感受.斥力与魅力的互融是武汉人文化品格之所在:内敛、疏离、情绪化和世俗的趋向使武汉人缺失一股张力而生排斥;宽容、重情与开拓情怀则让武汉显得包容而有吸引力.斥力的调适与魅力的传扬是使武汉走出"在则厌,离则念"怪圈、弘扬武汉文化与光大武汉人形象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存在大量以"鸟"起兴的诗章,这些鸟类兴辞中表现出当时诗歌创作所包含的一些特殊的观念形态。诗人将鸟类的某些自然特征与诗歌的情感主题联系起来,在兴辞中以鸟的通适性特点作为核心意象,并采用特定的诗歌语言形式,与其他诗歌意象共同构成一定的抒情氛围和基调,引起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具身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抽象情感词加工的具身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二语情感抽象概念存在“积极在上,消极在下”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2)不同水平组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成本存在不对称性;(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效价的抽象情感词加工成本趋异。实验结果证明了情感抽象概念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与感知运动信息的联系,情感模拟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襞诗歌作为其个体生命情感体验的诗化形态,生动体现了其内在生命情感的美,即内美。其内美主要体现在诗的生命人格和诗的生命形式两个方面,以及实现内美的三个阶段:入情、入性和入神。  相似文献   

16.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情商,不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和加强情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合格人才。文章分析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情商水平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与民国年间,南社社员为寄托种种思想情绪,有作图寄意之举。此类作图寄意,不会少于百件。作图寄意融文章、诗歌、词曲、绘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艺术含量。近年来,在吴地,出现过一些零星的册页,虽然一麟半爪,但价值依然非常。本文探讨之余,更想抛砖引玉,挖掘得更多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1,21(4):71-73
宛梆艺术能够在南阳长期流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民俗民风的滋养;题材剧目的选择;语言体式的承载;乐器配合的效果和行当声腔的独特。宛梆艺术的特征是:崇高的艺术风格;强烈的情感投入;凸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员工的情绪失范行为会降低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和组织绩效,甚至危害到组织的形象和声誉。然而,目前情绪劳动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员工的情绪调节行为,忽视了对情绪失范行为的研究。因此,探讨情绪失范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防止情绪失范行为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