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对中国建筑史深入研究的三次重要学术活动 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月、4月先后策划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活动,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业内外引起反响,从一定层面上构成了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的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给我们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括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2.
中国遗产保护中对真实性概念的不同演绎展现了全球与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梁思成的“修旧如旧”到《中国准则》,中国在不断学习国际准则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遗产保护历史与经验,制定了深具特色的保护标准.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真实性概念演绎的差异也形成了地方遗产保护的不同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遗产事业大潮中,对如何参与到遗产知识(话语权)及规则生产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缺乏力度.遗产的中国范式应该如何来体现,是我国遗产研究必须致力的.以我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为线索、以“天地之中”世界遗产为例,对中国遗产理念进行分析,可以探知中国遗产特殊的遗存之道,并进而反思现代遗产的“物本位”和有形/无形二分制,尝试勾勒中国遗产范畴和理念.  相似文献   

4.
梁思成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先驱者,而且也是1949年新中国后长期主宰建筑文化界的建筑创作主旋律的奠基人.1950年代初,他扮演了新政权建筑艺术政策"立法者"的角色:将政治话语引入建筑理论,对"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创作主旋律进行了理论阐述.他的学术政治活动为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主流建筑文化设立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坐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以建筑遗产为载体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特有的井盐文化为地域标志,彰显黑井古镇特色,塑造盐文化品牌,已成为促进黑井古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黑井旅游经济的同时,如何有利于保护黑井盐文化建筑遗产,需要结合黑井井盐文化独有的文化特点,对黑井盐文化建筑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多样化地理解盐文化建筑遗产的概念,评价盐文化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和保护难度,将黑井盐文化建筑遗产视作古镇普通生活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要看到保护黑井盐文化建筑遗产就是保持当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培植人类文化的根基,维护盐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又要对目前制约黑井盐文化建筑遗产保护的主要成因和存在的困难及对旅游文化活动与建筑遗产规划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坚定传承盐文化的立场。政府采取实施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策略,对维护黑井古镇的独有特色、提升古镇的价值品位、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以及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于四川宜宾一个小镇——李庄,并在那里安居了六年时间。其间,由傅斯年掌管的史语所、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在学术研究方面均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7.
侗族建筑遗产即为侗族聚居区内代表着民族物质文化的建筑(群)、村落及其环境景观.本文分析了从建筑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研究侗族建筑与村落的意义与优势,提出研究可以从侗族建筑遗产的考察与梳理、侗族建筑遗产的分析与评价、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展开,并阐述了各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徐百佳 《江淮论坛》2009,(3):175-178
以“徽州三雕”为代表的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图形遗产”。本文分别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遗产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中国社会,"遗产运动"正如火如荼地铺开,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民众,都在忙于"遗产"的申报、评估、学习和保护工作.而在学术界,"遗产"虽已成为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话题,然而真正有所建树的遗产理论却少之又少.因此,从人类学角度探讨"遗产"的本质及其与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的相关性并结合国内遗产运动的现状进行辨析,就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研究在学术界已经蔚然成风,然而,遗产概念如何起源,如何走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如何成为工业遗产、旅游遗产等还有待梳理。本文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及人文语境的分析,通过对现行遗产所呈现的复杂性、多义性、矛盾性和悖论性的辨析,试图厘清当今遗产研究的演变线索,以更好的理解当今遗产的学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于莹  李明璇 《理论界》2013,(8):48-50
招贴设计,又名海报设计,是分布于户外各个公共场所的广告。现代的招贴设计发展日新月异,其不仅具有广告宣传作用,还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何将中国元素利用到招贴设计当中,使它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问题。本文简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中可以被改良利用到当代招贴设计中的元素,例如剪纸、书法、水墨画等,以关联的招贴作品为例,论证了招贴设计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互训和义界在现代汉语释词中的应用,以二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皆简称《现汉》)中的使用情况为例,具体说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基于义训的互训和义界在现代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能够对汉语释词的方法向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刘春 《学术探索》2013,(9):115-119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制造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呈现了整体衰微的变迁趋势。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需求的嬗变,特定地区、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手工艺凭借其长期积淀的内蕴力量,适时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使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与时代精神、社会文化需求形成契合,熔铸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良好条件,顺利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广泛传承和复兴,使其延续传承态势发生了逆转,呈现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复苏和规模化传承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是科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的科研思维方法令世人关注,对于渴望创新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更是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爱因斯坦从不迷信所谓常识的东西,而主张将其重新审核.正是这样,他突破了牛顿定律的局限,借助于演绎方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相对论;他做到了左右脑并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在几何学和代数的极其严密的演绎体系的启发下,开拓了他的时空观.他强调思维的作用、想象力与演绎推导的作用.他的科研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创新必须从思维创新开始,思维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特别是重视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庄璐 《学术探索》2012,(7):114-116
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作为世界遗产的新类别,文化景观更是一种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论,对我国古城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梳理文化景观方法论要点,分析我国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野下古城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迪  傅亚庶 《学术探索》2014,(5):114-117
中古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从词汇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古词汇能够体现出上古词汇演变的情况,也能为近代新词新义的出现提供来源。然而在词汇学领域,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既没有上古词汇研究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近代汉语词汇的厚积薄发。近三十年来,中古词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论著,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断代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几部书上,专书研究也仍然有很多空白。在这一情况下,从词汇学角度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作品的研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钟兴永 《云梦学刊》2001,22(3):24-27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伊始,便集合了现代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组织者、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80年,说到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的80年.  相似文献   

19.
王晓玲 《学术探索》2012,(9):160-162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通俗的心理特征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现代设计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理念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势必将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深化现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底蕴,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切实推进现代艺术设计具民族化特征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