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在向巴蜀的移民 (广义 )中 ,不乏当时社会的优秀人才 ,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在巴蜀从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对巴蜀旧貌的改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巴蜀文化的重大变化。巴蜀地区滋长的各种文化精神与中原渐趋等同 ,形成为秦汉及其以后巴蜀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3.
在奇诡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土壤之上的巴蜀文化 ,从秦汉以来不断地融合黄河文化、荆楚文化 ,产生出个性独具的巴蜀文学人才 ,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巴蜀古代散文。研究、整理和出版巴蜀古代散文 ,批判地继承和发扬这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发展巴蜀文学 ,促进巴蜀文化创新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李颉人、周克芹以及新一代巴蜀青年作家群农村题材小说中巴蜀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绘,展现出巴蜀浓郁的地域文化意义和美学内涵。在巴蜀两代作家的对比中,探索巴蜀地域文化小说的困境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6.
巴蜀汉阙是目前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研究其修建和留存下来的原因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修建阙这一特殊宗教象征性建筑的取材、建筑和石刻技术条件入手,探索巴蜀汉阙存在的历史原因。结果表明,巴蜀多山以及多雨潮湿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巴蜀汉阙的取材和留存可能性,注重黄老和神仙思想的宗教文化决定了其修建场所和功能,而根植于巴蜀地区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所展示的社会形态和人文气质。总之,巴蜀汉阙的存在正是巴蜀地区地理地质条件、社会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和气质对于更好地探索古巴蜀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巴蜀文化",完全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巴蜀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因此,它既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也有别于经学与训诂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蜀学".  相似文献   

10.
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资料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发现巴蜀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与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巴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既具有本民族独立的个性特点,又具有几个相似民族的交叉特点以及多个民族间的普遍特点.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巴蜀少数民族体育还具有自成体系、历史积淀深厚、保持原始传承性、与节日民俗相亲和以及同时向文化核心聚合和向世界体育拓展的双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中几个焦点问题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自然界演化的不同阶段出发,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以及对“指数增长”到“零的增长”等观点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发展与消费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方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对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分析过去人与自然之间不恰当的关系,全面阐述和谐状态下的人、资源、环境应如何协调共同发展,并提出在此基础上健全有关机制和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探讨了人与自然、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生存、人类对策与自然对策、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等关系的理论问题 ,试图对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中,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将带来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也就使得人的平衡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平衡发展为其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同时也就要求当下其系统的构建应当以人的平衡发展为中心。梳理了新时代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及对应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希冀从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所需的理念、机制、动力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信仰问题与生俱来,其植根于人类面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状况及对主体有限性的超越性想象,指向对终极意义的求索。作为“人学”的文学一直对此情有独钟,以最鲜活的生命方式描述和表达着人类信仰,寻找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点,而文论界对此鲜有论述。本文从此角度立论,提出伴随人类主客体关系的发展,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对神灵的信仰——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信仰危机。反思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在当代寻找合理的意义建构方式,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正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知识经济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