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辽国,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代契丹人多以牧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往著辽史者,缺乏对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一略考,并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一) 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在东北和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几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它曾于十一、二世纪称雄于东亚,影响远至中亚和西欧。它的疆域十分辽阔,东至太平洋(包括库页岛),西达今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泊,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均在今苏联境内),南抵白沟河,雁门山与北宋邻境,“幅员万里”,“属国六十”(《辽史·地理志》)。以致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穆斯林史书及其它著作中,将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或kathay)。而在中古英语、俄语和希腊语中,更把整个中国都称之为“契丹”。可见辽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两宋之际孟后垂帘听政与民族矛盾靳华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及蒙古族建立的蒙古(元)政权与之对立,民族矛盾贯穿始终。两宋立国320年,除了宋初统治者奠定了比较稳...  相似文献   

5.
金朝是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国家。金建立后不久,在很短的时间内(1125年~1127年),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个王朝,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与南宋相对峙,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 金建国前夕没有货币,“以物相买卖”①。建国后,在币制上受辽、宋影响,“金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传入契丹族论略姜艳芳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称帝建辽,首先面临的问题,即是由何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皇太子耶律倍力排众议,提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听后非常赞同,并决定“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①由此...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3)
建国至占领燕云地区期间,辽代大赦的赦书起草者,由逃往辽朝的汉人担任,此后则由南面翰林院中的汉族翰林学士负责。辽代大赦赦书的内容,主要有免罪、覃恩、蠲免赋税三种,另外还偶尔出现调整行政建置和度僧的条文。中原王朝的大赦赦仪对契丹族来说十分繁琐,因此辽朝很可能并不存在赦仪。  相似文献   

9.
辽金元政权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三个政权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创建城市的高潮.由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同的经济形态、地理环境或相同的生活习俗使三者在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构成了辽金元都城文化的共同特点:非单一统治中心的传统,宗教建筑的营建,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形成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崔明霞 《唐都学刊》2002,18(1):77-79
五代时期辽 (契丹族 )之所以未能称霸中原 ,在于辽的经济、军事力量不够强大 ,在于草原本位主义保守思想严重 ,在于内部政局不稳 ,争夺权利 ,武装叛乱 ,在于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  相似文献   

11.
阜新地区明确而具体地被载入的史册是元朝修的《辽史》,这同周边城市如朝阳、北镇相比至少晚了一千多年。但是,阜新一经见诸载记就是个发达地区,其文明程度可能远超中原偏僻州县。原因简单,当初的阜新是靠内地移民发展起来的。契丹贵族对中原王朝频频用兵的直接目的就是掠夺财富,而俘获汉族人口是财富之大宗。  相似文献   

12.
1234年(天兴三年),宋蒙联军攻陷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白缢身亡,统治中国北方边陲120年之久的金王朝宣告寿终正寝。朝代更迭,江山易人,本是历史上屡见不鲜之事,无足为奇。问题在于:曾几何时一个凭借当世无敌的赫赫武功而建立的王朝,一个麾数十万之师飞渡长江欲成大下一统的王朝,一个“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凛有余,……号称‘小尧舜’”(1)的王朝,为何会在短短的23年中,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地土崩瓦解,乃至国破家亡?以往论者多着眼于金末政局,虽然作出不少颇有见地的结论,对探讨“金何以亡”这一问题很有禅补;但始终没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有关古代丧葬习俗的论述颇多,但对于丧葬习俗中的“守制”这一礼仪却很少有人论及。“守制”在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却带有某些特殊性。它既是辽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不可回避的内容。同时,又不难看出辽代契丹族的汉化...  相似文献   

14.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一一一五年,女真族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即金太祖完颜罗),在连续几次打败辽朝的军队,统一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大部之后,在今天的黑龙江省阿城县城郊白城称帝,国号金。金朝在开国之初,先后灭亡辽朝(契丹族)和北宋,进而据有淮水以北的中国广大地区,而与偏隅江左的南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16.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1)
在金朝灭亡辽朝的战争中,一方面不断有契丹族的官员及部众为了个人前途和生存而投附金朝;另一方面,处于胜利一方的金朝也随着战事胜利俘获了大量的契丹部众。这些归附并认同金政权的契丹人,不仅对金朝灭亡辽朝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金宋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8.
奚又称库莫奚,始见于《魏书》,历经魏、晋、南北 朝、隋唐,到辽代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民族共同体。据 《辽史·百官志二》记载,辽代的奚六部与契丹五院部、六 院部、乙室部合称为四大王府,为“大部族”。奚族归附金 代后,又被编入猛安谋克,这是各部按地域的又一次划分。本 文主要探讨奚族归附金代及金代奚族猛安谋克分布、演变及 特征等问题。一 辽代奚族主要分布在中京道地区,即金代的北京路地 区,当为今河北省承德地区、辽宁省朝阳地区西部和内蒙古 赤峰地区(原昭乌达盟)。在金国建立时,征服奚族也是开 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一项重要作战…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因俗而治”,在《辽史》中原本是概括辽朝统治机构中官分南北、蕃汉分治特点而言的,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综观辽朝的统治政策便不难发现,“因俗而治”不仅表现在职官制度中,还表现在辽朝统治政策的许多方面。“因俗而治”政策的形成,是辽朝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根据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深入考察和研究“因俗而治”形成的历史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对辽朝实行这一政策客观必然性和这一政策在辽朝统治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从考古学上看唐代渤海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时,生活在牡丹江流域一带的栗末靺鞨人,趁着契丹李尽忠反叛攻占营州,唐王朝无暇东顾之际,大祚荣率其族众以牡丹江(古称奥娄河)上游为中心“据东牟山(即敦化县六顶山),筑城以居之”正式建国,国号称“震”。有兵数万,占地二千里,编户十余万。震国建立不久,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慰。到睿宗先天二年又遣郎将鸿胪卿崔忻(唐书作“诉”误,应从旅顺口井栏刻石作“忻”)出使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统治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