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留学回国人士首次突破2万,他们的就业与发展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于是有了“海归”变“海待”一说。  相似文献   

2.
10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元;5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今日南国》2009,(21):53-53
就业形势严峻,滞业率高涨,曾很吃香的海归也成了“海待”,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其实,不少名人也曾遭受“就业难”,譬如季羡林毕业后找工作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感叹“饭碗难抢”,深感“穷途痛苦,无地自容”。  相似文献   

4.
阳光 《21世纪》2005,(2):30-30
在经历了去年繁杂的留学市场后,今年似乎又有更多新的机会,这从中介公司的动向中即可见一斑。一个周末的下午,记者走进了位于北京王府井地区一家留学中介公司的面试会场。 搜集信息过大年 在面试现场,坐了不少想到国外求学的学生,殷殷的目光满含了解国外院校的期待。细聊起来,诸多咨询者更关注的是留学后的前途。看到那么多归国的海归工作很不理想,人们口头的议论也在说,现在是“海归变海‘待’,海‘待’变海草”。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身上,在出国前多做些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了解欲选择专业在国外的冷热程度,或者该国的就…  相似文献   

5.
从国外的如画景致中踌躇满志归来,却陷入"海待的尴尬境地真是始料不及——"海归"热的降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留洋深造"一度是不错的选择,却在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面前失去了旧日的光辉。留学归来却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一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沿袭高阶梯队理论逻辑,探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海外经历与企业创新决策之间的关系。但是,“海归”高管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却鲜有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企业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众多积极主体之一,“海归”高管的双重社会资本优势如何在创新激励中发挥作用,其人力资本价值走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投放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高阶梯队和社会资本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高管“海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理,检验了企业产权性质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资源松弛状态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海归”高管与人力资本优势、与企业创新投资等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与本土高管相比较,关于企业的研发投入,“海归”高管的意愿性更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表现更明显;资源松弛在“海归”高管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海归”高管增加了企业资源松弛度,进而提升研发投资水平。通过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获取2008年至2016年期间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5个研究模型分别用以度量“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企业产权性质”对“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企业资源松弛度”在“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效果十分显著。企业聘用“海归”高管后,R&D投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的积极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更明显;“海归”高管通过增加企业资源松弛这一中介路径推动提升R&D投资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雇佣“海归”高管的企业,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高于没有“海归”高管就职的企业,企业“海归”高管在高管团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海归”高管早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其海外工作的经历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更明显。研究结论从企业创新的视角揭示了“海归”高管的创新驱动引领作为独特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从企业自底向上的维度提出了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11—2018年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归”董事会能够有效地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即相较于非“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更低,而且“海归”比例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也更低,这一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同样成立。通过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下的拓展性检验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审计监督在“海归”董事会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产生了调节效应,即信息披露程度越好、制度环境越好、审计监督程度越高,则“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新老“海归”PK回国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海归”崇尚“魂商”,“新海归”追求个人价值,他们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新海归”、“老海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成了人们对不同时间段留学回国人员的习惯称谓。新、老海归在学业、成才、就业、创业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新海归”们最想要什么?面对后起之秀们的冲击,“老海归”们又在想什么?由此引发出一场“新”“老”海归的PK。  相似文献   

9.
如今,“农村版的海归”带着增加了的人生资本返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们下一代的人生和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全面论述海归人才群体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揭示海归人才群体已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开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生力军的作用。并对海归人才引进、使用存在的新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侧重点是“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梁可 《21世纪》2004,(3):6-9
哈佛真假博士风波引发了社会对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重视,专司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成了众多中国留学生归国创业的第一站,到中心办理认证的“海归”已超过万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高校中海归教师群体的比例不断扩大,高校海归教师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高校海归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据此提出提升其工作满意度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学术职业发展状况第三次全球调查”数据,对高校海归教师群体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海归教师群体对聘任状态、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及整体职业环境的满意度呈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对提升高校海归教师群体工作满意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出去时千挑万选,回国后千差万别。“海归”们抱怨缺少慧眼的伯乐,殊不知用人者看他们时已经掠去了那道曾经十分耀眼的光环。那么,如今的用人单位最青睐哪一类“海归”呢?这些“海归”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哪一类的海归最好就业?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人们把“海归”与“精英”相提并论,“精英”不都是海归,而“海归”则一定是精英。随着自费留学生大批学成归国,一个新的群体悄然诞生。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喜悦和烦恼?有人叫他们新“海归”。  相似文献   

15.
有人预测,21世纪是海 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加大。近来媒体上出现个新鲜词语“卖海”。许多人不禁要问,海洋也是商品吗,怎麽还能买卖?本刊记者就此方面的诸多问题专程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孙书贤司长。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的大陆海岸线约9700海里,另外还有许多大小岛屿,拥有广袤的海洋。近来一些媒体报道,在江苏等地有“卖海”给渔民的现象,是否预示着海域使用权也同陆地一样,将由无偿使用变成有偿使用?这种转变有何意义?孙书贤司长(以下简称孙):媒体报道的“卖海”现象是通俗说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2009,(8):12-13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139.15万人。截至去年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已近39万人,留学人员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回国的海归们在国内生活情况如何?发展的状况怎么样?不同年龄段的海归现状又有着怎么样的差异?为此,本刊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海归国内生活工作发展情况的大型调查。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2007,(1)
参加投票的人数为:770人1、“海归”们与国内同等学历的人相比水平高,能力强213票27.66%差不多,各有千秋498票64.68%不如59票7.66%2、“海归”在目前国内社会中的作用很大123票15.97%较大264票34.29%一般314票40.78%有没有都行69票8.96%3、你可以接受的对“海归”的年薪水平20万以上130票16.88-19万之间292票37.92%5-9万204票26.49%5万以下也可以144票18.7%4、“海归”在国人眼中的印象(可多选)确有真才实学145票18.83%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397票51.56%不过有个洋文凭而已325票42.21%水土不服,不实用129票16.75%眼高手低,缺少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慧海禅师爽快地答道:“当然用功啊!” 源律师紧接着问道:“那您是如何用功的呢?”  相似文献   

19.
9月16日,在采访孙健君的前一天,记者还不知道何为“派格太合”,何为“为中国喝彩“……何为“孙健君”,接到采访已被接受的通知後,不免思索再三而茫然四顾,一时间也无法将之与自己曾打过交道的“环球影视”联系起来,倒是猜到孙是海归人士,也只是因为经常有海归朋友向我介绍海归人士中的优秀人士而已。凭着这点误解中得到的可怜认识,记者GOOGLE了一下“孙健君”,共得到115项结果,才如填鸭似地看了一篇,约定的采访时间就到了。劲润苍秀的一株青松是我对孙健君的第一印象,青松是低调的,山在哪儿,他就站在哪儿。孙健君的第一座山是音乐,1976…  相似文献   

20.
具有国际视野、民主法治意识、熟悉市场经济规则的“海归”们,在中国扮演重大决策角色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