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少年诗人”的胡适胡明中国公学时代的胡适已是蜚声全校的"少年诗人",而正是这个"少年诗人"的名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几十年间学问的方向和事业的性质。─-读诗,做诗,与师友们唱酬,送刊物上发表,这一点"文学"的正宗活动为少年胡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署笔名发表文章是否就是不负责任(之一)在鲁迅研究专家眼里,可以说,题目上的这十几个字,应该说已不是“问题”,甚至显得俗气、可笑,以至于我现在用它来“做文章”,也感到有点“没有必要”。但既然如今有些学人们还在继续“议论”,我就又觉得再来说一说,也并非特别地多余。大约是随着“胡适热”而对胡适研究的深入,需要找参照,需要对比,而能与胡适做对比、与胡适相互做参照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除了鲁迅,还真不多。于是,研究越深入,对比也就越细腻,到现在,一直细腻到了要比较两人发表文章是否用真名上来了,即胡适发表的文章全都用…  相似文献   

3.
一胡适在一九三五年,为了给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作一总审查”,他编了新文学大系的《建设理论集》,在这个《建设理论集》里,共收了五十篇文章,而胡适自己的占了十九篇,这意思就是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方面,胡适个人的功绩占了总成绩的五分之二。而且,在这论集的卷首,以胡适自己的自傅“四十自述”中的一章——“逼上梁山”作为文学革命的“历史的引子”,竭力企图使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只是胡适傅记中的一个部分,离开了胡适,就不可能产生文学革命运动。他在“导论”里更用了很大的力量来说服人们相信:胡适的自傅“逼上梁山”一章,“忠实的记载了这个文学革命运动怎样偶然在国外发难的历史”,它用“一些史料来记载一个思想产生的历史”,“这个思想……是许多个别的,个人的傅记所独有的原因合拢来烘逼出来的”。他所以竭尽一切方法来渲染他个人对交学革命运动所起的作用,无非是要使人承认:胡适在这个运动中的“友难”和领导的地位;同时也就是要人承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伟大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帝国主义各种形形色色的反动哲学思潮也先后“挤”到中国来。同时帝国主义的买办们在国内积极地为他的洋老板推销这些有毒的货色。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鼓吹和宣傅,企图使人们相信他所说的是“科学”是“真理”。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胡适的“实验主义”,这只要看一看俞平伯在戏楼梦研究中所表现的观点就可想见了。当然,其影响绝不限於俞平伯一个人或几个人,也不只限於哲学和文学领域,而是整个学术界。胡适的“实验主义”为什么会比其它的反动哲学有更大的影响呢?我想除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比其它的反动哲学更为狡猾地用“科学”的假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使受他迷惑  相似文献   

5.
我常常同自己,如果没有了这每月的工资咋办?如果上医院看病需自费又咋办?我自己回答不上来,觉得那不可思议,这是否是铁饭碗带来的弊端呢?十有八九是。但是,这与每个人的个性、意志、地位、价值观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是一个官高位尊的人,自然希望一切都应有国家负担,天降大任于我,这是理所当然,你是一个一步也寓不开那个单位的人,自然不敢想别的,皇粮虽少,那可是旱涝保收!然而,张宗林不是这样的人。他与吃皇粮的干部们一样,曾享受过计划经济赋予过的恩泽,走过一段亦步亦趋的路;他又敖然决然地扔掉了铁饭碗,拒绝了皇粮的恩爱,吃起了自己做的饭。大概是自己做的饭吃起来香,顺心舒畅,张宗林的身体很健壮,他的事业很兴旺,他对于自己钟爱的工作耿耿于怀。他每天都在奔忙,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们不但要绐社会留个好名,还要为自己的柴米油盐费心耗力,张宗林是个优秀的专家,他头上的光圈一串串: 1982年,他被评为甘肃省轻工战线先进个人:1983年到1991年连续7年被评为兰州市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蛇”的形象,多姿多彩,意蕴丰富。且看《故乡》中的名句: 我想:希望定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希望”——“路”,在《彷徨·伤逝》中,便是用”蛇”来比喻的: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出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是我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相似文献   

7.
质疑前读本年十一月号“文史哲”所载“批判胡适词选中错误观点”一文,作者黄公渚先生对资产阶级买办文人胡适在他的词选中用“词匠”一词来眨低宋末元初的词作时,给了严厉的驳斥,他说:“就他(胡适)所谓‘词匠’的定义来看,匠字乃是一种专门模做不会创作,无生气的东西,这是何等污蔑劳动人民的口吻,事实证明,集体劳动,集体研究,连用集体智慧,生气勃勃的推陈出新,提高技术水平,从事天才的创作,不是别人,而正是劳动人民。”我当时对这种驳斥,感到很满意,可是,今天我又获到一篇文章,这是“谈诗的技巧”(苏联:伊萨可夫斯基著)中的第二篇,题目是“读苏联的歌曲”。这里有一段说道:“第二个原因是从第一个原因中产生的,它就在於:既然‘走音乐的道路’最容易‘人选’,那末,许多被刊物  相似文献   

8.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 ,胡适一直被视为“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 ,而胡适本人 ,则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他所指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又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使我们有必要关注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 ,这不但能使我们了解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胡适思想的理解。1  与对先秦、清代的研究相比 ,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但他对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最不民主、最不科学的极端专制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却同样是一个并不十分健全的,或者说是既不十分民主也不十分科学的文化专制者。胡适通过自我健全而逐步成长为“健全的个人”,是他中年以至晚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胡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术成就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众多方面。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大师”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转变,树立了新规范。唐德刚先生认为,“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因为“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②胡适一生最热心倡导的是传记。他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可以给少年人“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③因此,他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生写了约120万字的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一个人在决定走自己的道路那一刻是人生中最严重、最动人的一刻。在他决定自己的道路之前,他必须知道自身的力量、他应负的重荷。……我安排每个角色都决定走他自己的路。至于是什么路,我没有指出来,也不可能指出来。”  相似文献   

12.
夫妻之间离不开“废话”。恋爱时,大都通过一些“废话”来倾诉柔情蜜意。 蜜月中,百听不厌的就是那句大废话“我爱你”。以后“废话”过少,甚至全无,夫妻关系恐怕也不妙。常常可以听到有的妻子快快不乐地诉说:“我那口子像个木头,同他没啥话好  相似文献   

13.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作讲演。讲演者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可没有一个人响应。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了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讲演。每次开讲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这样,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人对陌生人感到害怕,觉得不认识的人很难沟通,很难讲得上话,所以"陌生拜访"成为销售行为中最困难的一项。事实上,只要胸襟开阔,不畏惧陌生人,陌生人也就不会拒你于千里之外。那就把陌生人当作今天开始认识的朋友吧。一个主管来拜托我,希望我替他打一个电话给一位业界大佬,询问一位离职员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传统与茅盾的尚群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一定意义而言,五四时期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们都以自己的理解鼓吹过个人主义,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这些求新的作家们都或是用他们的作品,或是用他们的理论提倡过个人主义,尽管所用的符号各有不同,尽管其中大多数人后来也都又回到群体主义的逻辑上来。茅盾也分明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是提倡新文化、主张文学革命的“引路的先觉”,然而,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茅盾在这个人群中,是一个特例,他很少,甚至可以说他几乎就没有明确地鼓吹过个人主义。一个表面的症状是,…  相似文献   

16.
春天的雨夜,好友告辞,我坚持要送他到车站。最终,他拦住了我,“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反正只能陪我一程,就此止步吧。”我尊重他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这注定永远只能陪人一程。你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长命百岁,但你再孝顺,他们也会走在你前面,你只能陪父母一程;你喜欢自己的儿女,想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你再高大,总有一天也会走在他们前面,你只能陪儿女一程;你拥有一个心心相印的妻子,但是,她前面二十多年属于父母,后面几十年会被儿女、命运分割,你只能陪妻子一程;你看重两肋插刀的友谊,然而,不是朋友先离开你,就是你先离开朋友,你只能陪朋友一程……  相似文献   

17.
朱洪 《学术界》2002,(3):202-211
在现代学人中 ,胡适对反作伪有开山贡献。他依据“历史的文学观念” ,对前人著书立说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 ,冤枉者为之辩诬 ,作伪者为之揭露。对同时代人受诬及自己遭遇剽窃 ,也是“冤枉者为之辩诬 ,作伪者为之揭露”。尽管胡适的反作“伪”的思想和实践 ,有不顾朋友面子的书卷气 ,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但对今天中国惩治学术腐败 ,仍然具有直接现实意义。本题的另两篇 ,分别探讨了胡适与韦莲司婚外恋所包含的真实意义以及对《〈胡适手稿〉话回归》一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那年和一位老同学见面,我们淡起了各自的婚姻。他不无感慨地说起了自己的家庭,说自己怎样和妻子“凑合”到了一起。说的时候,眼神黯然,似有无限痛苦。但我却有些不明白,因为他们结婚之后曾双双来过我这里,当时那如胶似漆的样子,叫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凑合”的迹象。 后来,他们夫妻俩终于分了手。之后半年多,他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据他说,他们早就互相默默地爱上了,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总之他满意极了。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章士钊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1891—1962)与章士钊(1881—1973)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在文化史上:一个是今文派领袖,一个是古文派的代表.他们的交往很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是十分有趣的事.他俩相差不过十岁,但论其在近现代史上的作为和贡献,不啻为两代人也.这说明近代中国时局变化之快,真是快得惊人!胡适1919年10月在参观了吴禄贞墓后,很感慨地说道:“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宋教仁、蔡锷、吴禄贞能保盛名,生者不久就被人看出真相来了.这是因为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胡适说这个话,是有所指的,其中定有反对白话文的章士钊在内,因为章在“五四”前后是反对白话文的干将.但是话  相似文献   

20.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