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Freudenberger.H.J,1974)首次提出以来,该领域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西方职业压力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定义,即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缺乏成就感;情绪耗竭是指个人的生理及心理资源被耗尽的感觉;去人性化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的消极、疏远或没有人情味的反应;缺乏成就感是指一种无法胜任,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成就的感觉。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绩效工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
工作倦怠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现象。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工作倦怠的组织变量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工作倦怠的总体程度不高;工作倦怠与工作应激呈显著性正相关;工作倦怠与组织承诺各维度、组织公平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压力、角色冲突、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通过缓解工作压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公平感、自我调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四部分回顾了国外关于大学教师工作枯竭的相关研究,第一部分是工作枯竭及其维度;第二部分是工作枯竭测量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几种研究工作枯竭的工具,包括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和BM(Bornout Measure)量表;第三部分是大学教师工作枯竭及其成因;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提出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的职业压力下心理失衡,导致其在生理、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
出来的身心疲惫。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急剧增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
量, 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面临来自教学、科研、住房、人际关系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怠倦成
为普遍现象。本文以Maslach 的倦怠三维度理论为基础,随机选取四川省5 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
调查方法,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研,使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具体情
况,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怠倦的影响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缓解职业倦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广东省4所高校74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性去个人化水平高于女性,而女性辅导员的情感疲惫高于男性辅导员;已婚辅导员比未婚者在工作中能体验到更高的成就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辅导员的去个人化水平会随之增长,并最终达到显著水平,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水平与专业老师进行比较发现,辅导员的情绪倦怠水平要高于专业老师,但是去个人化水平要低于专业老师。  相似文献   

8.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近30年来,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职业倦怠定义的界定,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发展,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症状以及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等。对国外职业倦怠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并考虑个体间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352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考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探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 (1) 幼儿教师心理授权和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2) 幼儿教师心理授权在学历、职务、职称与幼儿园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职称、职务与幼儿园类型上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4)幼儿教师心理授权各因素与其职业倦怠各因素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幼儿教师心理授权对其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更是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从对全国多省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提升个体的积极情感。本文从职业目标、职业路径和职业动力三方面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从设立明确可行的职业目标、开放畅通多样职业路径、激发内外职业动力三方面寻找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