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人具有跨越中西的双重文化视野和双重文化传统,"中国"既是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上遥远的原乡,也是他们在美国本土文化影响下想象的"他者".美国华人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其实质也是华人作家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等多重二元关系的对立与交融中对中国所做的文学想象和欲望投射,具有典型的形象学研究的意义.从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和族群中国三个层面对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和解析,我们不难看到华人文学想象背后复杂的社会生存境遇和文化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国华人作家白先勇是描写女性的高手,其小说有一个突出主题,即对女性命运深刻关注。其《游园惊梦》、《玉卿嫂》、《一把青》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光彩照人,通过对她们命运的描绘,作品体现出浓浓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华人在美国年代之久,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非世界其他各国可比。长期以来,美国华人史研究也浪潮迭涌,炙手可热。本文简要评介从19世纪晚期至今100多年的美国华人史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美国华人力量迅速增强,获取了许多政治权力,并在美国政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除美国国内的因素外,主要是华人综合实力增强的结果。美国华人要取得更多的权利,产生更大的影响,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自身,增强综合力量  相似文献   

5.
旅美作家严歌苓作为离散人群中的一员,十分关注美国华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是早期华人生活的历史踪迹。在当今后殖民的历史语境之下,她的思考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文中借其短篇小说《橙血》来揭示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在殖民语境中的自我跋涉和其中的寓言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成功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她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中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异域风情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读者。梳理、总结谭恩美作品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分析东方意象在西方语境下的接受情况和美国华人作家对故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1日,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研讨会是首次在中国西部举办的新闻传播学界的国际高端论坛,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与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CCS)联合发起,中国传播学会、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文学由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的创作为例,对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呈现形态、各自特点和价值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东方被预设为与之对立的“他者”,被动地参与西方塑造自我和认证自我的过程,并成为后者建构其主体性所需的“镜像”。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撰成长篇小说《扶桑》,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却对以上的模式进行了种族和性别上的双重颠覆。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点,对以上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移民报刊在移民群体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人报刊《华美周刊》与《华美周报》为文本比较对象,通过对两份报刊相关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关系、华人群体与祖籍国及其文化之间关系的报道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美国华人文化认同从"隔离"到"融合"的转变。研究表明,移民群体认同构建不纯粹是文化性的,也是该群体对主流社会对其边缘化程度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笔者在美国西俄勒冈州立大学访学期间,对当地塞勒姆华人福音教会所做的为期近一年的个案跟踪和考察实录。通过对华人教会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华人教会不仅是美国华人敬拜上帝的精神家园,也是美国华人移民社团,特别是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同胞之间,重建认同和归属感的整合桥梁和纽带。同时,海外华人教会,对于提高华人移民在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的族群地位和社会影响,无疑也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珂 《南都学坛》2008,28(3):48-49
《远见》作为台湾旅美女作家陈若曦描写美国华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力作,它深刻地触及了海外中国人的文化境遇和人生选择,倾注了作家对家国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深切思考。小说在主题精神、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作者生活轨迹的烙印。作品中关于女性的觉醒和解放、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人性的压抑和救赎、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节操等现实而宏大的主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和探求;作品中的人物也都代表着几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它将华人的生活和思想现状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读者透过阅读,往往从旧金山一角看到整个美国社会中的华人群体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华人的生活。纽约一些华人律师发现,华人申请破产的案件近期剧增,大约增长了两到三倍。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南加州的华人圈里,有一个不浮躁、沉得下心来组织社团活动,热心为侨界服务的新一代侨领鹿强。他是40位中国政协海外列席委员之一、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侨联海外委员、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因为对故七的感情、对美国侨界的责任,他享受着社团工作辛苦与快乐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他所在的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接待习近平访问洛杉矶、集会谴责ABC"吉米·基梅尔秀"节目的辱华内容等一次又一次的大型活动,鹿强的名字在洛杉矶的华人圈中几乎人尽皆知。  相似文献   

15.
王祖远 《社区》2008,(19):54-54
作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小广场。小广场是个“群聊”的地方,但作家虻于写文章,很少光顾这里。有一天,作家忽然身感不适,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他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是“富贵病”,打针吃药搞了几个月,作家觉得毫无效果。再没心思写作,作家开始出门散心。他来到了小广场,就听一个人眉飞色舞地在那里讲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为一代文化大师写真造像──评《叶圣陶传论》万直纯新时期现代作家评传写作出版很热,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评传,有的大家有几种评传。评传是作家研究综合性文体,有评有传,涉及作家各个方面;也是作家研究总结性文体,代表作家研究最新最高成果。我以为一本评传应是这位作...  相似文献   

17.
“所有美国华人在这部剧中都能看到自己”美国,福克兰大学,与其不远处,有座小旅馆,由于建造的时间较长,加之主人未及时维修.  相似文献   

18.
双重人格是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双重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更多地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浪漫派作家比古典派作家更容易具有双重人格,生活在社会历史新旧交替的、充满矛盾时代的作家比生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比较稳定的时代的作家更多地体现出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9.
艺术真实问题不仅是艺术本质论的理论命题,而且是艺术创作论的实践命题,作家对艺术真实问题认识的深刻与否,不仅表明了作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程度,而且直接影响了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品位的高低。艺术真实尽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虚拟性、假定性。尤其是当“自然”与作家创造的“较高意旨”发生矛盾时,作家理应违反“自然”而追求“较高意旨”,是否做到这一点,对作品的艺术品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家经验与艺术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作品与作家经验的关系历来十分微妙。作家论及创作时,往往对此遮遮掩掩.甚至秘而不宣。事实上,文学创作是在作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想象和艺术变形创造艺术经验的过程。由于作家经验的不同,由于作家对经验的依赖程度和创作个性的差异,作家将经验化入和变形为艺术经验的方式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文学创作的规律体现着艺术变形的规律,艺术变形的方式也同样渗透着作家对生活经验的态度和审美要求。创作的奥秘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