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及其社会政治影响。笔者认为 ,朱元璋建国之后 ,由于政治、思想感情等因素 ,比较尊重伊斯兰教。在他的影响下 ,其后诸帝也比较优待穆斯林和伊斯兰教。这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回族的最终形成 ,促进了明朝与周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往。  相似文献   

2.
加比尔承认上帝的存在又反对偶像崇拜,他在综合奥义书哲学和伊斯兰教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印度中世纪虔诚运动的“无性派”理论。他的理论在中世纪印度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印度教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对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加比尔的思想还直接影响到锡克教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并间接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主张财产权利平等,追求道德和社会公正。改革开放为西北穆斯林实践其财产观念创造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促使新时期穆斯林慈善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研究伊斯兰财产观和穆斯林的慈善实践,对构建西北和谐社会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真正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在明清时期。海南三亚回族穆斯林作为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一员,其中国化进程既有明清王朝对穆斯林严厉管束的外在压力,也有穆斯林内部为改变其衰微而主动进行变通革新的内在要求,其中国化的途径及表现形式,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教穆斯林中国化的一般进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与-些西方学者和社会偏见所断言的相反,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非但不与伊斯兰教的真主独-论相悖,双方在忠孝观的问题上还恰巧有契合点.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关忠孝的教导、中国穆斯林学者对忠孝观的阐述、穆斯林群众对忠孝观的实践等角度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忠孝"观的正负两方面作用以及中国伊斯兰教与中国宗教在维系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类同性可证,中国穆斯林大众和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其实在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时段里因"忠孝"观而获得利益的趋同,也因"忠孝"观而遭遇共同的历史灾难.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黄金时代。大量穆斯林涌入中国并散居各地是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元代统治者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伊斯兰教得以生存、传播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宽松契合适就了其传播的有利的文化背景。传播中,穆斯林保留了伊斯兰教外来特色的民族宗教,这使它避免了为中国文化所同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穆斯林群体的公共安全不容忽视。从上海伊斯兰教的临时礼拜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外来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所呈现的困难和引发的矛盾;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问题上产生的安全隐患及处理;伊斯兰教的清真文化与城市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社会上对清真饮食文化缺乏了解所导致的冲突等内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穆斯林群体如何不断调适与社会的关系并重新定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回回伊斯兰教体系是中国回回各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篇章。这个构建活动的背景,是蒙元时期来华的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在元代特别是在明代几百年的汉语言环境中,逐渐放弃了本族的母语而改说汉语,为了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而逐步学习中国文化;但他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宁夏伊斯兰教工作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因此 ,做好伊斯兰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宁夏解放50周年 ,伊斯兰教工作走过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出现过许多严重失误 ,是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十年 ,使伊斯兰教工作遭到全面的破坏。“四人帮”被粉碎后 ,宁夏伊斯兰工作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经过拨乱反正 ,恢复宗教政策 ,采取各种新举措 ,使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广大回族穆斯林群众及伊斯兰教界人士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从而出现了建国以来我区伊斯兰教工作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锡克教是在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平等社会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宗教。但锡克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锡克教反对种姓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而建立的宗教体制;二是锡克教群体中的种姓构成;三是种姓对锡克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道堂模式——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道堂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派。其成员以回族为主体,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和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及藏族,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西道堂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宦中唯一没有受到国外伊斯兰教某个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西道堂的始传人马启西笃信伊斯兰教,同时又是一名秀才。他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悠久,穆斯林长期生活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已很难读懂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所以主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标志。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的“文化借壳”现象引入注目,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成为文明对话在中国的成功范例之一。而“文化借壳”,体现出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及其穆斯林教下在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根本的前提下对“主流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促进了西北地区多民族杂居中的文化交流,减少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理解与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明清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这些外来的宗教在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与周围的汉语和汉文化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史和中国基督教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本期专栏中的两篇文章都与这个大问题有关。 杨晓春的《论晚明江南穆斯林学者的文化纷争》研究了明末清初穆斯  相似文献   

16.
唐朝中前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成为中国最早接纳穆斯林的城市之一。唐、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飞速发展,可惜战争割断了其在广州的发展。始建于唐朝中前期的广州怀圣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见证了伊斯兰教在广州的兴衰史。  相似文献   

17.
李艳枝 《国际论坛》2013,(2):73-78,81
中东穆斯林民主政党脱胎于长期存在的伊斯兰政党。在21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政党逐渐超越传统伊斯兰属性,转变为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的公民政党。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剧变,为穆斯林民主政党赢得民主选举提供历史契机,穆斯林民主政党的兴起与精英与民众的文化断裂、现代化进程中诸种危机的涌现、君主政治、威权政治或世俗政党执政不力密切相关;其在不同国家上台执政或参与联合政府得益于务实开放的政治定位:倡导民主、多元主义与现代化,整合伊斯兰主义与民主政治理念。穆斯林民主政党对民主自由的强调证明了民主与伊斯兰教的相容性,表现了伊斯兰主义者对穆斯林民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中东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方向。穆斯林民主政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其治国模式将为中东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材料展现了元代时期从中亚一带迁徙云南的穆斯林定居点与其周围的云南土著民族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反应。通过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特征与土著民族的相应对比,阐述了云南穆斯林在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后裔的领导下,如何处理与他们的非穆斯林邻居的关系以及他们为维护中亚伊斯兰教传统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经典规定穆斯林不得嫁娶非穆斯林(或不信仰伊斯兰教者)的规则是回族婚姻通则,回族婚姻规则中没有所谓的“族外婚制”;回族“女子不嫁外”的婚姻规则自回族形成时期早已有之,是社会生活多种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马仲英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他梦寐以求的政治目标是在中国西北地区范围内巩固和发展伊斯兰实体力量并营建适合穆斯林生存的环境。马仲英的回族穆斯林身份与伊斯兰教信仰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分析他为什么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举措、行为和复杂个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