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然而近些年却时常出现一些失实的甚至是捏造出来的假新闻。从"纸馅包子"到"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再到"金庸去世",虚假新闻不断,有的甚至引起了社会混乱。虚假新闻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  相似文献   

2.
虚假新闻不仅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速,各种形式的虚假新闻有增无减,花样百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遏制虚假新闻泛滥的治本之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对新闻媒体、媒体从业者、媒体受众以及媒体把关人等不同主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化水平,引导受众理性参与,净化公共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3.
虚假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五大公害之一,其特点是细节虚假、时间虚假、过程虚假和事实虚假。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是媒体间的无序竞争、商业化倾向的侵蚀、传媒职业道德的失范以及技术环境的错漏。综合防治虚假新闻,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新闻的把关,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新闻立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繁荣,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它不仅为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带来了创新,而且促进了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同时,自媒体新闻也给公众带来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但从目前看,在我国公民新闻的快速发展中也伴随很多问题,特别是公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传播失实、虚假消息,甚至是网络暴力的出现.因此,急需找出对策推动公民新闻健康发展,促使其在和谐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新闻记者》杂志2001-2019"年度虚假新闻案例"的内容分析表明,虚假新闻选题的共同点是"去政治性",内容突出接近性和趣味性。新媒体有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年度虚假新闻案例"主要首发媒体的趋势。从首发媒体属地看,存在异地造假现象。大部分虚假新闻为"所有新闻要素失实",轻信信源是主因,单一信息源很普遍。辟谣主体多样化,数量上以同行纠错为主。巨大生存压力下媒体价值追求错位和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制造与迅速传染,是虚假新闻演化的重要因素。提出的治理对策包括开展新闻志向教育、加强消息来源把关、强化更正和惩戒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舆情场域纷乱嘈杂,激荡着不同声音。面对这一复杂的形势,深入探求数字化媒体网络中虚假新闻高热度传播的影响因素,并试图寻求有效的对症之举是当下新闻事业健康发展须面对的题中之义。针对虚假新闻高热度传播的影响因素选取57例样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清晰集分析。研究显示,虚假新闻一经公开报道,24小时内已被公开证伪;以及通过非社交媒体之外的传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属于非负面情感倾向的完全虚假新闻,更易于高热度传播。藉于此结论,可去规制新闻生产。同时探求当下虚假新闻传播的条件组合,从原点尝试反制此类条件变量,从而推进新闻生态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本篇立足于阐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影响新闻报道准确性的错误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采写方法,保障新闻作品的客观真实。同时剖析了虚假新闻的种种来源及其危害,提醒媒体采取有效的办法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炉,在新闻行业树立敬业求真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8.
"深圳最美女孩""最美宝宝"等"最美"假新闻的传播,不仅陪葬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类假新闻可归为伪善新闻,并对伪善新闻进行简单定义,指出其传播产生的影响,不仅扰乱了信息社会的秩序而且使媒体自身丧失了立身之本。分析了伪善新闻产生的原因:媒体商业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受众的新闻素养较低。并提出专业媒体应从严把新闻生产环节、涵化社会公共理性、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个方面来防治伪善新闻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新闻教育的语境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办出风格、办出特色,是媒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期对新闻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新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倡导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进取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0.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个性化新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自媒体凭借其及时纠错性、平等互动性、广泛迅速性、自由发布性等特征,成为信息时代传播"个性化新闻"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然而,自媒体在"个性化新闻"传播中存在信息传播不完整与不准确性,存在着恶意、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缺陷。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机制,设置自媒体对"个性化新闻"传播的监测识别系统,实现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双轮驱动"等,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四大公害”是对媒体公信力的致命损伤。从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团队抵御公害能力,更新新闻意识、完成新闻转型,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优化媒体经营理念四个方面,论述了向“四大公害”宣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生态,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使新闻伦理问题生发机制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新闻伦理意识弱化、新闻伦理价值消解、新闻伦理失范严重"三个问题,这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复杂信息环境的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当中,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将从多方面避免畸形产物的出现,如虚假新闻及炒作、电视节目低俗、新闻报道千篇一律、娱乐化泛滥等,我们需要从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责任、鼓励创新、提升人文关怀抵制节目低俗化,改善媒体对公众的服务,重建它在公众眼中的尊严,实现媒体行业记录社会、关心人文、改善人类命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人民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之际,作为为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理当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但是,目前传播领域确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传播内容的媚俗化等,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故然很多,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好坏是其关键。所以,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以提高媒体传播质量,更好地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应是传播领域应关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新闻界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面临着信用缺失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造成受众对媒介这种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闻界滋生腐败现象,败坏了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良好声誉;虚假新闻泛滥成灾,损害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信誉度;有偿新闻屡禁不绝,貌似新闻的广告充斥版面或荧屏,误导甚至欺骗媒体的目标受众,激起大众的抱怨和不满.面对这种情势,要保持我国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建立个人自律、单位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措施,重塑新闻界的形象,增强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转变,反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我们理性地发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演变律动,即电视民生新闻是社会转型期媒介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电视媒体“新闻立台”战略抉择的路径之一;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所寻找到的突破口;也是电视媒体在竞争中以内容取胜的策略性考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新闻真实的主要保证。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的报纸,常置采访于不顾,或者完全违反采访规律,胡说什么“事实要服从路线斗争”,从而假大空的文章,捏造的虚假新闻,常充斥报纸,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党报的信誉,而且在新闻工作队伍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流毒很深。 粉碎“四人帮”后,许多新闻单位在拨乱反正中,都把恢复新闻真实性这一点放在重要位置,大声疾呼“要向假字开刀”,“让反客里空的警钟长鸣”,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要求记者、  相似文献   

19.
说话者的利益倾向性角度,虚假话语可分为利他型虚假话语、利己型虚假话语、既利己又利他型虚假话语。其中,利他型虚假话语的交际目的是维护或实现听话者利益,具有善意性与无偿性特点。研究利他型虚假话语有助于人们客观评价虚假话语,正确认识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逐渐代替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出现了严重的失实报道,为争夺所谓的收视率、点击率而夸大事实报道,导致媒体伦理失范。尤其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失态报道谣言信息“满天飞”、新闻标题瞬间“两重天”、媒体道德缺失促使大众冷漠等道德缺失现象。为重构媒体伦理,强化媒体形象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传递真实并且符合媒体伦理的信息;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加强媒体自律;完善新闻立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