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akoff&Johnson所倡导的体验哲学,结合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体验观,探讨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色,并从教学大纲制定、学生与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四个方面对体验式外语教学的教学原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唐涛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66-70
深化对哲学的应用性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实践本性的要求,而且也是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哲学的应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只有以更加自觉的姿态充分汲取现实的养分并积极地关照现实,哲学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促进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全面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哲学由重科技理性到凸显体验的变迁、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到凸显体验的转向、课程哲学由重经验向凸显体验的转型,为体验式德育教材提供了理论前提。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的积极回应和超越,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 相似文献
4.
郑雯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1):61-65
本文在浙江海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立足东西方体验教育哲学理论,借鉴古今中外体验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体验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初步证明体验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促进教师同行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更可能对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鉴于教学过程中的不稳定和不可控因素,此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吉庆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5):71-74
大学外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轻视理论和缺乏理论,建立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探索其本质规律对我们做好大学外语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崔中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20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英语的重视,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革新。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体验性教学的缺乏,尝试探讨在运用体验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体验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启示,意在发现体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转喻引起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等学科的关注。通过分析转喻的认知性、逻辑特征,进一步揭示转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AS认知方式以及转喻映现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张金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8):78-79
从生态学和生态外语教学的角度对CALL外语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指出其存在三方面的生态矛盾:教师主导与CALL主导的矛盾,学生主体与CALL学习环境的矛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赖祎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6):148-153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笔译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口译的即席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其更符合语言哲学家研究下的日常语言特性。口译的历史虽然远早于笔译,但口译理论的研究却起步较晚,更鲜有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探究口译活动的意义本质。从哲学的角度对口译研究进行思考,可以发现口译活动具有如下哲学特征:语言世界观的立交桥——口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学思考;语言游戏的关联性——口译研究的语用学思考;体验哲学的经典体现——口译研究的认知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顺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19-24
以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传统儒学在日本国民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为背景,通过分析明治人和大正人的不同,着重阐释西田早期的汉学素养在其建构西田哲学中的基础作用,并通过对王阳明在西田心灵内在转换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分析,展示中国儒学的心学体系对西田哲学之产生的棒喝作用。文章的言外之义是说,在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若想真正进入哲学真理的殿堂,对古典精义在体验层面的把握将是绝对必要的,同时当然也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王晓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74-77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体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语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个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通过分析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情感隐喻,说明了情感隐喻的体验性,这也成为体验哲学更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唐兴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112-115
文章在阐述了赵元任的语言观和外语教学观的基础上,分析了赵元任的外语教学观,并论述了赵元任的外语教学观对当代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季杰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6-57
进入21世纪,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从世界范围看,显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设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等方面。要搞好新形势下的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有必要了解这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同语的双重指称及其实现:从语言哲学到体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振强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101-107
指称问题在语言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语词如何与对象相关。同语"N1is N2"的N2具有双重指称,它既可以指称其本身而获得字面意义,也可以指称以其自身作为原型成员的临时范畴,这就需要语言哲学的指称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描述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在解释双重指称现象方面力不从心。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则是从客观主义哲学到体验哲学的过渡,在体验哲学的框架内,结合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因素,可找到诠释同语双重指称的实现及其意指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人类凭借自己的身体与世界互动,形成了各种原型范畴知识网络,原型和临时范畴的构建就是双重指称现象存在的经验基础。同时,人类具有随身而来,且经后天强化的转喻能力,这可以视为双重指称的实现和第二级意义调整的具身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理论和Krashen“i+1”的外语学习理论的异同 ,并提出 ,他们的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这种应用价值包括四个方面 :1.反复背诵、理解和记忆是外语学习的基本策略之一 ;2 .外语教学中应对学生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新的处理 ;3.外语教师应该在利用学生已知知识的前提下 ,适度地、渐进式地引入新知识 ;4 .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提供大量的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的语言材料 ,并灵活地、充分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