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冼夫人崇拜已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但学界在冼夫人研究上呈现多重史学性而轻文学性的倾向,冼夫人文学研究比较薄弱.通过采用“以文证史”法,选择古代诗文戏曲楹联中的冼夫人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还原建构冼夫人集女军事家、女政治家与慈母形象于一身的真实生动文学形象,用“文”证“史”,能极大丰富研究冼夫人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在老舍的《二马》中,"英国"是一个独特的形象,它既是高傲冷漠的异邦,又是科技先进的理想国度。这种复杂形象中折射出的是老舍面对英国时既拒斥又自卑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国人与西方交往的历史中心态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冼夫人散论     
本文从冼夫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把握,对汉越民族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汲取以及对汉族制度文化的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冼夫人成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改革家的原因。认为冼夫人对汉族政治、历史、制度的合理吸纳,是冼夫人汉化的主要表现,也是她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贾岛困厄潦倒的境遇与元代文人剧作家的现实处境形成了异代沟通,无名氏的《招凉亭贾岛破风诗》在题材选取、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反映出元代文人在特殊境遇下的复杂心态。贾岛形象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元代文人剧作家的改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剧中的贾岛已经成为凝聚了有元一代士子文人典型心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家之思想、创作心态往往能从其笔下的人物反映出来。尤其是那些有历史积淀的人物形象,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被赋予的崭新意义,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燕青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已出现,通过对其形象草创、形成、成熟、俗化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的钩索,发现他是《水浒传》作者精心重塑的一个人物。透过作者对他的特殊处理,并把他和宋江结合在一起考察,作家徘徊于现实抱负与历史教训之间的矛盾心态十分清晰,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则是由儒家思想的时代困境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西厢故事里的张生形象在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中热中功名 ,在金代的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中功名与爱情并重 ,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则爱情至上 ,这反映着作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由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到重个人情感的内敛、内倾的心态嬗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分析冼夫人的时局观入手,认为冼夫人不仅对南朝的政治局势有很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大势也有较深入的洞悉;汉化水平较高,对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道德和悠久历史有深刻的领会是冼夫人拥有良好大局观的根本原因;冼夫人的时局观有着进步的国家观念,能主动认同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同时自觉地以汉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处理岭南事务。这一切均表明冼夫人的汉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飞形象“原型”,代表封建时代草根平民渴慕英雄“仁、义、勇、智”的依赖心态。历史上的张飞,兼有善战、韬略、儒雅、明礼等性格特质,但不达权变,使其成为诸葛亮《隆中对》谋划的破坏。后人对其形象的解读,添加了侠义的戏剧化理解,其形象对当代阳刚审美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采桑子》词十三首为描摹风物之名篇,考其与《玉楼春》、《夜行船》等歌词以及诗文创作的内在关联,词人的政治心态自洛阳而夷陵而颍州的内在转向之历程可获掘发;由此历史心理切入考证《朝中措》送刘敞词,个人豪兴发舒之外,更与友朋之间唱和诗有婉转勾连的关系;进而考察欧阳修参与的《明妃曲》唱和活动,则心态内转又与当日士大夫政治分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婚恋故事格外引人关注。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态,也有干宝主观创作意图的呈现。以《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为考察中心,对其中女性、男性形象作深入解读,对干宝的创作意旨深入发掘,可以从新的视角更接近真实地认知魏晋时代的人间百态、社会风尚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王伦 《人生与伴侣》2022,(26):88-90
<正>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将从提高文化自信、树立开放形象、拓展文化产业三个角度分析冼夫人文化外宣翻译对塑造海南城市形象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冼夫人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外宣翻译的主要内容,结合传播学理论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推动冼夫人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容斋随笔》通过对王安石的个人形象、王安石政治及王安石学术的历史书写,形成了自己的王安石历史形象。《容斋随笔》阐释下的王安石历史镜像,既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也对当时及后世王安石的历史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容斋随笔》通过对王安石的个人形象、王安石政治及王安石学术的历史书写,形成了自己的王安石历史形象。《容斋随笔》阐释下的王安石历史镜像,既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也对当时及后世王安石的历史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正史将相列传而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明史》一方面不惜浓墨重彩彰显秦良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的高尚行为,讴歌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另一方面却对秦良玉晚年的政治态度讳莫如深,隐蔽其矢志不渝的抗清气节,一定程度上有损这位巾帼英雄的完美形象。民国时文公直《女杰秦良玉演义》对历史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之超脱为杰出的艺术典型和古代社会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学形象,较之历史原型更具本质真实性,也因此显得更可感、更丰满。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战士董存瑞英勇牺牲以后,有关他的文学叙述就开始"层累"式地出现.歌剧《董存瑞》率先通过对本事材料的增添和虚构将董存瑞纳入了"人在历史中成长"的因果序列,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以更细致的本事删增使"历史"在董存瑞形象上"道成肉身",电影《董存瑞》则通过"嘎孩子"的性格提炼,将"历史"夯实在个人的"主体的利益"之上."非虚构的虚构"原则,使董存瑞形象始终游移在传记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朱兵《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态解析》一书,涉及了作家创作心态、《红楼梦》的主题、写法等诸多问题。笔者以这部论著对王熙凤形象的评价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中时宁荣二府、赦政两门的抑扬倾向,以及因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偏袒而影响了形象的丰富性等问题。王熙风识字与否的矛盾疏漏之处,显示出《红楼梦》的成书和修订过程具有动态的、开放式的特点。“掉包计”等情节的设置,说明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写”,程、高的工作侧重于修订。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相似文献   

20.
从悲剧角色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可以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正是因为这些悲剧人物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才汇集成小说的凄美色调。这些悲剧角色所共同构建的悲苦世界,为中国小说的忧郁气质、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态,做了一个百川归海式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