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香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6-79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3.
赵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96-10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是最受中国学者关注的当代作家之一。对数十年来“阿特伍德”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吴红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1-153
英国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属于女性哥特流派。但她们在创作上却有诸多的不同,这和她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杜洪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96-10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在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运用各种死亡意象变形,渲染黑色幽默的死亡氛围,探索女性的死亡言说和死亡书写,阿特伍德在其多部小说中编织出纵横捭阖的庞大死亡叙事,其目的不仅仅是启发读者对死亡问题本身的思考,而是引领人们对生命价值、道德意义的深度关怀.阿特伍德笔下的女性们通过感受死亡、体验死亡,获得与死者协商的机会,完成了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人生逆袭,体现出阿特伍德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自我追求、命运轨迹的人文主义观照. 相似文献
6.
张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107,115
故乡与他乡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一对悖论,分析这两个主题一再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隐喻对于理解阿特伍德甚至加拿大文学都很有意义。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与《肉体伤害》的主人公都选择远离加拿大的他乡作为逃避的场所,但在异国他乡一再显现的故乡的幽灵说明故乡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生命印记,这正如加拿大是她们无法否认和摆脱的身份一样,接受它即是接受自我。故乡是主人公的过去、自我以及加拿大民族属性的隐喻;他乡则从另一个反面印证了这种包含加拿大民族性在内的自我是无法规避的。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死亡氛围。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冥界空间”。阿特伍德以“冥界”来表征女性生存处境的悲惨及对男权迫害的恐惧,也在死亡想象中糅合了柏拉图式“洞穴”的拯救主题。借助于下降到“冥界”的死亡叙事,其作品演绎了女性成长和自我拯救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张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15-20
阿特伍德创作了一系列以女艺术家为主人公的小说,其中《神谕女士》幻化了丁尼生的古典主义长诗《夏洛特姑娘》来隐喻女艺术家的悲剧。夏洛特的预言似乎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都无法摆脱的夙命。事实上,女艺术家的悲剧除了来自外在的社会压力,更是一种内在的角色冲突。这是15因为女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她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者与被表现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错乱,而艺术行为又迫使女性必须自我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部分。阿特伍德认为,破除"夏洛特预言"的关键是艺术行为本身,因为艺术行为是女艺术家主体与客体合一的体现。最终,女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自我表达可实现自我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毕宇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87-18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作者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作品。简·奥斯丁在其小说创作中着力描绘了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选择了既简单又复杂的故事,简单是因为小说只涉及了一个主题——爱情与婚姻;复杂是因为小说围绕着这个简单的主题刻画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人类情感。本文旨在在赏析《傲慢与偏见》作品的同时,结合简·奥斯丁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活经历来分析简·奥斯丁所持有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杜洪晴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393-394,397
采用迂回间接的"侧面叙事"来突破男权话语的封堵,是奥斯丁叙事策略的一大特色。奥斯丁深知不同话语模式产生的特殊话语效果。她通过变换不同的话语模式,如对话、"无声"的对话和自由间接引语,巧妙地摆脱了男权话语的控制,建构了女性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1.
陈传芝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74-77,82
简·奥斯丁小说两性之爱的描写,实际上体现着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在关注"他者"需求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女性长期以来的"他者"地位的矫正,应是在尊重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女性的自我,一位女作家的自我,是在坚定地捍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与周围的"在者"进行精神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这正是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话语的人文道德性和优雅。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生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红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
简·奥斯丁作品中所描述了栩栩如生的英国日常生活,透过那笙歌箫舞、裙摆飞扬的舞会场面和那尽现英格兰乡村秀丽宁静的观光旅行,再现了当时精致、优雅、宁静、清新的生活艺术.这种生活艺术寄托着奥斯丁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黄学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虽系同一术语,但在内涵上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女性主义文学较之女权主义运动,出现得更早.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强调文学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女性对世界和自身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强调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意识.就文学史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之后的两位作家,简·奥斯丁和夏·勃朗特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创作目的、女性意识和婚姻价值观三个方面,两位女作家均存在着较大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显示出女性主义意识在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焦丽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的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5.
杜洪晴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173-175
近年来,奥斯丁作品中的女性叙事策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运用女性叙事学理论,重点从女性题材和女性形象、女性叙述声音、女性视角和聚焦、自由间接引语几方面考察其小说中女性叙事策略的运用。借助迂回间接的女性叙事策略,奥斯丁巧妙地挑战了男性规约和价值,建构了女性话语权威,表达了自己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16.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
作为英国18世纪著名的婚恋题材小说家,简·奥斯丁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同时代年轻女性的社会认知困境。在简·奥斯丁笔下,从《傲慢与偏见》到《诺桑觉寺》再到《劝导》,几乎所有女性人物在面临婚姻抉择时都会受到来自各方善意或恶意的劝导。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更是直指这一现象,并以戏剧性的结局回应了关于是否应该听从他人对婚姻大事的劝导这一问题。从心智理论视角对该小说人物的心智关系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劝导"情节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可以说,"劝导"既是简·奥斯丁情感生涯的关键词也是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的一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17.
钱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57-58
文章从简奥斯丁和哈代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及其由此导致的命运入手,通过细节剖析其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揭示了造成女主人公们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闫俊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89-19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运用讽刺手法将小说主题——资产阶级的婚姻观,即以追求金钱和地位为主要目地的婚姻一针见血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观——爱情与金钱并重。 相似文献
19.
赵国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66-368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赵国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普通读者>中伍[JP]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