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其中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思嘉和媚兰是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和传统女性价值观念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具体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成因的分析,透过作品中两个女性人物思嘉和媚兰,阐释20世纪女性主义思想的困惑,并探讨女性解放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寔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3.
郝思嘉和媚兰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塑造了两位出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个性各异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尤其突显了郝思嘉热爱金钱的现实主义性格与媚兰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追求。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角色的安排中,我们看出了作家自身的身心分裂:既认同郝思嘉自强自立的女性主义意识,又无法真正摆脱男权社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化美为媚"是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重要观点,该观点的提出基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化美为媚"即是将造型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适中的、平静的"美"变化为诗歌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媚"。其实质是:诗人使造型艺术的"形似"在诗歌艺术中做到"神似",并使读者通过"内摹仿"产生一种审美幻觉,从而实现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交融与转换。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传统美德承扬的实践中,提炼其核心精神将是简洁有效演绎实践之必需。传统美德核心精神虽可进行多种概括,但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加以凝聚,将是中华道德文化特色的完美体现。上善若水体现的自然无为性,使万物因循自己本性而发展的外在环境有了保障;厚德载物所持有的对社会他人的担当精神,正是实现自我与他者完美结合的基础;厚德载物是道德的目中有人、心中有他真谛的凝聚。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不管是艾伦还是媚兰、思嘉,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始终只是一种“他者”,一直处于女性生存的困惑之中,她们无法脱离男性权力话语中心,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只能依靠婚姻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雨巷》的艺术魅力——独具特色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效果。这里,朦胧美的营造是匠心独运的:情节的点染呈模糊状态,读者对此可有三种"猜想";意象的勾抹也是模糊的,读者对此可有三种"选择";意境的渲染如梦似幻,因流动而"化媚";象征的"多义性"耐人寻味,也是一种朦胧的美。诗中,情节、意象、意境和象征的特点在"整一"中掩映融合,形成了诗歌独具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审美效应。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它让《雨巷》赢得了"中国现代朦胧诗经典之作"的美称。  相似文献   

8.
兰者,王者香草也!其生于深林幽谷,悠然自芳。明人杨文骢说它:“既称美人,亦好君子:不受荣名,自题狂士。咄咄书空,淡淡若水;媚独芬出,各罗众美。”可谓一语道尽兰之品性矣!  相似文献   

9.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10.
媚皮族     
小久 《山西老年》2013,(1):41-41
媚皮族是对社会上一部分老年人的称呼。这些老年人虽然已经退休,但思想仍然很活跃,主动接触新生事物,积极追寻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11.
1942—1944年间,《国民杂志》先后举办的二次长篇小说征文活动是日伪统治者为奴化中国而采取的文化策略,是打着"振兴"的幌子干着文化殖民的卑劣勾当。虽然第一次征文获奖的两部小说《生之回归线》与《新生》在局部上有一些情节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人物也有可感之处,但总体上主题虚假先行,思想媚日反动,情节拖沓荒谬,人物概念说教则是其共同的特性,是典型的"汉奸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即生即灭的艺术泡沫;第二次长篇小说征文的获奖之作《牛》寓意虽可取,思想上既不反日也不媚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作家对这一寓意的艺术表现并不到位,结构失衡,人物塑造不给力等,使得《牛》的艺术成就并不高,由之也可见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创作的贫乏与荒芜、平庸与苍白。  相似文献   

12.
蒋百里受甲午战败和戊戌政变的刺激,民族意识和革命思想相继萌发.他宣传西方民族主义的首要旨趣,是唤醒国民奋起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不在激励汉民族光复旧物的革命情绪.但他辨析"新民说"和立宪派的理论误区,历数清朝压制改革、取媚外人的罪状,倡言以暴力手段推翻"今政府",却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及至日俄战争爆发,他又由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一变而全力筹划抵御俄、日侵略的国防建设.蒋百里早年思想世界的多姿多彩,可为今人认识清末留日学生界丰富多样的思想提供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老音乐家们号召抵制网络歌曲的恶俗,恰恰成为另一种恶俗前些天,老音乐家们开了个会,集中批判网络歌曲的恶俗化倾向,这个会开的有点晚,而且了无新意,去年俺们相声界就开过反三俗的会了,今年俺们电视界也发文打压了低俗化,老音乐家们唯一的贡献是发展了"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加上"恶俗"之后成了"四俗"。"四俗"是非常有杀伤力的概念,拿这个网往下一撒,基本上文化市场里就剩不下什么活物了,拿音乐界来说,如果网络音乐叫恶俗,港台歌曲叫庸俗,老音乐家擅长的晚会歌曲则是彻头彻尾的媚俗,不是一般二般的媚,媚得恶心,媚得姥姥不疼爸爸不爱,窃以为,谁都可以跳出来骂网络歌曲,唯独这些老同志们不适合,大伙儿都是俗字辈,相煎何太急嘛?  相似文献   

14.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公开地获得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不媚强梁"和"不媚世俗",自主地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民国以后新闻界对新闻职业伦理的积极探索,也表明当时新闻界一部分优秀的从业者,已经能够自觉地在新闻实践中遵循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媚雅广告唯美叙事的背后是时尚的煽动与欲望的张扬;媚雅广告在对生活情景作审美化处理的叙事过程中,试图构建起超越商品价值规律的符号价值.在充斥着广告符号的世界里,媚雅广告间接地重新建构了人生意义话语和社会价值取向.媚雅广告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兰小草"是谁,以前无人知晓;"兰小草"的善举,却是家喻户晓。"农民的儿子",是他留下的唯一信息。15年,每年捐两万元,是他许下的"星雨心愿"。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这段时间来,最叫温州人感怀的是又一个"最美温州人":王珏——"兰小草"。这位48岁的村医虽被无情的病魔掳走了,留下的却是不灭的人性光辉与精神丰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称赞"兰小草"虽默默无闻,但馨香人间;他的精神,必将永恒。  相似文献   

19.
"上官体"考辨二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虽曾"贵显"一时且衣被后代,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唐诗史的演进影响深远,然而从当代起即受到了众多的误解与责难.因此,广泛地勾稽索引,刮垢磨光,理清上官仪的生平履历,以见"上官体"生成的真实面貌;深入地辩证考订,拂尘去埃,重现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新变"诗风所体现的诗歌艺术演进内在趋势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