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重复里取得进步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感受到新异事物,而没有用心观察那些绵延的重复。库切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的作品《等待野蛮人》重复现实,永恒人类现实,又在重复历史上的众多文本,重要的是他没有让作品滑入无边的文字游戏,在重复之中,库切突出了人们在重复里的拷问、追求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通过对晚期帝国叙述的话语分析,告诉人们:帝国的叙述是帝国别有用心地站在单向的透视视角上运用多种技术、策略建构权威的过程,语言、书写符号、法律等都参与其中。通过对他者的强行书写,通过为他者塑造的否定性形象,帝国获得了自我确证。然而这样获得的权威毕竟是被制造的,并不稳固,当帝国权威赖以获得的野蛮人消失时,帝国便会无所适从,不胜自身问题的压力,而陷入崩溃。  相似文献   

3.
4.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从主题、形象、情节三个方面详细剖析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库切以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铸就了鲜明的讽喻利器,置疑帝国"逻各斯中心"形而上学的神话,进而得出帝国自我瓦解的必然性,被殖民者重获命名之权。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视野下,详细分析了“文明”与“野蛮”、“自我”与“他者”、“话语权”与“失声”这三个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消解中心、再现边缘、彻底颠覆并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结构的方法。通过肯定差异性和矛盾性的同时强调二者的平等、共存关系,为深入解读库切深邃多元、开放前瞻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全新的后现代视角。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理论.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正是一出主人公由于性格和社会原因遭遇苦难、毁灭而重拾目标的悲喜剧.文章拟从荣格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对《远离尘嚣》中悲剧发生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了这一悲剧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7.
8.
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展现了系统力量造就的“敌意想象”和情境力量场中的“去个人化”对施恶者人性和行为的强力影响,改变了人们对人性和罪恶行径的定势认知。虽然库切对人性之黑暗有着清晰的洞察,然而,他并没有对人性丧失信心。通过对主人公这一平凡英雄的刻画与褒扬,库切试图向人们传达:只要坚守人性之本分,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意志力抵抗住外在力量的影响,避免走向恶之端。库切对罪恶和人性的深刻剖析显示其作为一名哲学作家的深度思辨。  相似文献   

9.
《等待野蛮人》通篇浸润着宗教的无意识 ,拷问、受难、洗礼、忏悔等宗教名词贯穿始终 ,库切仿佛在叙述一个新时代的“宗教神话”。深刻的寓意、模糊的背景、简洁的语言 ,这一切都类似于《圣经》的叙述方式 ,并且所体现的对人类的道德关怀和对理性的无情批判 ,处处渗透着宗教的无意识。这是一本关于思考人性的宗教神话的寓言。本文试图从中找出《圣经》中宗教无意识对于作品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影响 ,探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等待野蛮人》所体现的深刻寓意 ,及其对于探讨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意义重大。文章以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拜厄特代表作《占有》中的一则童话《水晶棺》为例,以集体无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以及对《水晶棺》新视角的探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作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集体无意识使经典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个人有意识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言近旨远”等言象意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形简神远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者的熏陶.在《红楼梦》翻译中,杨宪益采用了异化为主的言、象、意转换策略,达到了尽量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而霍克斯则采取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实现了其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目的.究其根本,《红...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以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来解读《等待野蛮人》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可以揭示出库切向读者传达的伦理启示:只有自我走向他者、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3.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实验戏剧《车站》有着相似的等待主题,但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有明显区别。《等待戈多》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们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痛苦过程。《车站》虽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创作手法,反映的却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否定消极的等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在《等 待戈多》中,戈多 的缺席使等待成 为可能,但等待 只有进入意识,在 内在时 间流的持续、转换 或共生中才能存 在;而缺席的无 限延宕又恰恰使 过去、现在、将来 的时间区划 凝固成为无差别的 平面场,也就破坏 了对内在 时间意 识( 即“等待 意识”) 的感 知。因 而,“等待 戈多”昭示的是一 种等待等待自身 又颠覆自身、意 识确证自身又遗 弃自身的永恒 游戏或悖论。  相似文献   

17.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隐性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解读《无意识的学习》,了解了隐性学习的特点,并对原作者的实证性研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评判性见解。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因此这种情感是神秘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无意识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非洲"、"狮子"、"迪马吉奥"等意象解读《老人与海》中人物所隐藏的无意识欲望,挖掘出主人公圣地亚哥不满当下老年境遇、恋旧、追崇力量、渴求找回自己人格尊严等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