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三代的故事,曾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小说中"家"这一重要意象。小说中,"家"在地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变化表明了三代人各自不同的身份定位,以及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其重要性源自作者及人物均为族裔散居者。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家"是考察族裔散居者身份定位的一个重要线索。以解读此意象为出发点,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文本,可以对作品及族裔散居者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一代华裔作家任璧莲在其首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以一种典型的“散居族裔”姿态和有别于其他华裔作家的角度来书写散居族裔在美国的经历。研究小说中男女移民如何应对无家的感觉以及如何通过创建、重建甚至摧毁住所来为自己下定义的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家和归属感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并更深层次地探讨多元文化下家的内涵以及两性关系和文化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的理论重新审视《女勇士》的身份寻求主题。霍尔认为人们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霍尔理论观照下对文本的细读。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得以揭示:《女勇士》通过叙述作者不断地在连续和断裂,相似和差异之间的协商,展现了作者永远在途的散居族裔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文学家、编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在他的翻译文本中建构着自己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跨文化身份。无论是翻译的动机还是翻译的文本抑或翻译的过程,都彰显着林语堂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一跨文化身份的建构,促成林语堂做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学正在走向自身,其审美品格正在日益为人们所注重。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高扬,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一种重要素质,文化意识也在觉醒之中,它大大拓展了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艺术追求。文化意识包含了作家们大都具有的政治意识,然而又更为开阔和博大,大凡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非理论形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尚以及其它种种上层建筑,都在它的涵盖之内。文化意识的觉醒,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审美意识的观照下,有可能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层次。文学创作透过现  相似文献   

7.
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某种意义上讲,霍尔就是伯明翰学派的同义词,他为该学派的创立,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伯明翰学派为研究的语境下,霍尔文化理论的特征体现为跨学科的意识、族裔散居文化视角、集体创作、学术开放性、文化政治、人才培养等,从而突显他作为文化理论家与文化批评家的价值与意义,并彰显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性的文化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小说,全文共44个片段故事,错落有致地讲述了芒果街上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记忆,透过飞散视角探讨在本族传统与主流文化矛盾中生存的墨西哥族裔的人生境遇与精神窘境,剖白了族裔文化对身份识别的追求以及夹缝中生存的族裔女性自我探寻的心声,书写了因殖民历史所致的离散文化下“自我”与“他者”所构建的“荒诞”和族裔的“反叛”与“等待”,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汀的每一部作品都洋溢着她本人对婚姻爱情的独特见解,她务实的婚姻观和逐步觉醒的女性意识让她的女主人公们在择偶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风格。本文从社会的剧烈变革带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所处的物质经济条件、作者自身的婚恋经历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简·奥斯汀独特婚姻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2.
汤婷婷和托尼.莫里森都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的少数族裔女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她们从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整合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的女性叙事话语来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性。她们不仅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和屈辱,更讲述了女性的抗争和希望,以及白色冲击下的无奈和觉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时间意象具有诗意和哲理。诗人们借此咏叹的时间忧患 ,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是个性独具、光华四射的著名女诗人,她的光辉成就与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作为自我而存在,自我意识觉醒;作为诗人而存在,诗人意识觉醒;作为女性而存在,女性意识觉醒。文章即从自我意识、诗人意识、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女诗人狄金森的精神世界,揭示其辉煌成就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春秋传》说"辨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孔子作《春秋传》说”首见于清人张沐《春秋疏略》 ,再见于清人许伯政《春秋深》 ,三见于近人毛起《春秋总论初稿》 ,非始于姚曼波女士。姚曼波女士《春秋考论》的考证推论充斥着穿凿附会、武断臆测。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新时期女作家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在大陆女作家笔下得到集中而广泛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呼唤独立性;追求情与爱相统一;女性气质发生变化;道德视角的抛弃与留存。由于女作家们侧重点的异同,上述四方面错综复杂,共同形成女性意识觉醒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画自盛唐产生以来 ,就表现出典型的阶级特色。文人画以水墨的形式表现出作家们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甚至身世遭遇与政治见解 ,记录了封建后期典型的地主文人的心路历程 ,反映出地主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描写的对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些觉醒者们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迅创作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