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日关系史上,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时期。其间,日本多次派出遣隋使和遣隋留学生,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对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日本民族构成复杂。除包括北方虾夷在内之少数“原住人”外,主要由外来之“渡来人”组成。其成份以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主,尚有部份来自南洋群岛。有充分材料表明,自从殷王朝前后开始,中国历代动乱时期,浮海逃亡之难民潮,曾经大量进入日本列岛,带来先进文明。 日本最早的古人类可以“明石猿人”为代表,生存于中更新世,更早处于空白状态。其中、晚更新世古人类主要在冰期时代,海面下降时通过联系大陆之陆桥迁移而来。 日本文化过去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期曾经多次派遣规模浩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遣隋使到遣唐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遣唐使"研究持续因而每一次遣使的追求目标、成员构成、海上航线、携高温,而"遣隋使"研究相对冷落.着眼于日本历史的带物品,均发生微妙的变化,而遣唐使的派遣即发端于发展脉络,遣隋使和遣唐使均始于飞鸟时代,两者前后遣隋使归国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和近代都曾大量吸收过外来文化以充实和发展自己,排斥乃至拒绝外来文化,只能使自己僵化、停滞、落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大量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汉唐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年代,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东传西渐、中华民族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东亚地区,7世纪至9世纪中叶持续二百余年的遣隋使、遣唐使制度,是中国文明向周边诸民族传播的典型体现.尤其对古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业三年(607),日本的第二次遣隋使向隋帝国递交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以隋代王言为视角,通过对遣隋使派遣与国书的文本细读两个层面梳理,可以看到古典的汉字书面语成为中世纪东亚共享的文化遗产。然而,它的引入与使用,却引起了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上的纷争。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君臣(内臣、外臣)关系在中世纪“国际”文书制度上被表现出来,其中还蕴含了佛教的东西观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固有的文化价值,还有王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权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也是东方唯一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其文化发展也有较突出的特性,即受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明显。一是日本自古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此类例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二是日本近代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使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以至于日常生活也“西化”,西餐、西装相当普遍。有人对此归纳为:功利的现实的“拿来主义”。自古学中国,足见“拿来”由来已久;近代转而学西方,足见“拿来”之多之快。似乎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是日本人的传统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吸收外来文化极其热心的民族。汉文化的传入,使日语文字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日语在语音、品词、外来语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发生变化,日语文字多样性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宽容性,更容易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旅游业的起飞和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给贵州西江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外来文化。如何使村民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效吸收外来文化,礼俗与法理得到互补与融合,促进当地稳定与发展,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日本文化本质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认为日本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日本文化是在不断摄取外来先进文化营养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和随时进行"拼接"的文化结构机制,同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后果,那就是使之"本土化";第二,架构日本文化的主载体是日本的神道和中国的儒学,它们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衡量和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价值标准;第三,每当日本社会危机发展到必须变革的关键时刻,日本人总是首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武器进行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进步性的质变。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古都》以千重子的内心成长为重点描写了京都和京都人的生活,借此表达了社会须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同时须保护传统文化以留存"美"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生存需要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日本民族生存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激发出日本民族强烈的生存意识,增强了其与自然、与命运抗争能力的强烈渴望;多民族混血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民族特性,多元文化并存的思维方式,也为日本民族海绵般吸收外来文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海洋民族开拓进取的特质,使日本勇于借助先进文化提升本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日本鱼名的多样性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从鱼多用汉字标记,用汉字原意的解释,依据鱼的形状和习性为鱼命名可在汉语辞海中找出根据这三点足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日本人用的是和制汉字,使用多种鱼组成成语,日本的"国"字既便是用和制汉字标记,这一点上看到日本文化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有对自身日本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日本私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和左拉等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结合,产生了私小说。独特的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环境是私小说产生的历史条件,而日本传统文化的底蕴是私小说产生的内驱力。日本私小说的产生是日本民族在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和魂洋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一向注重向外来文化学习。日本文化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外来文化的发现、接蚋、融合的演变机制,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为这种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和”精神始终是日本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内核。学习型文化特征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既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现代化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古代中国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日本形成了对于外来文化的心理和态度:主动学习,全面引进;选择、改造,自成体系。这为日本吸收西方文化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思维的方法。近代中国的失败对日本起了警世作用,中国一方面成为日本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屏障,另一方面又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对中国的掠夺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古朝(公元592-62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虽然仅仅存在了三十六年,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却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这一时期涌现出人们所熟知的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圣德太子,而且由于圣德太子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外交政策、文化方针,使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划时代的局面.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十七条宪法》,为在日本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皇权思想和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派出遣隋使,开展平等外交,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开辟了道路;丰富多彩的飞鸟文化,孕育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所有这一切,都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可以说,推古朝三十六年的历史,是二千年中日关系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