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水崇拜祈雨求丰年意义的演变向柏松祈雨求丰年是中国水崇拜原始文化内涵之一①。这一原始文化内涵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度里不断延续、传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祈雨求丰年的本义派生出了种种引申意义,并且在中国人历代生活习俗中表现出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
在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祈雨作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而存在。文章主要追溯了祈雨的经典依据,挖掘、梳理了云南回族的祈雨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祈雨是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其本质是原始信仰,不同形式的祈雨活动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神灵祈祀。基层民众及地方郡县喻祈于祭,王朝及皇帝则喻祈于礼,透过一系列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祈雨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函,集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自然、天象、政治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和官方多神信仰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仪式是传统的"储存器",储存了民族的历史与历史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无法看见的宗教与神话信仰在仪式歌的"真情诉说"中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干旱一直是对关中农业社会危害最大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为禳除旱灾举行的祈雨祭祀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仪式风俗,伴随着祈雨仪式流传下来的祈雨歌是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章.祈雨活动在营造宗教氛围之同时,又根据现实生活之需要使仪式成为最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神话性与宗教性只是祈雨仪式的显性结构标志,其本质是对民生疾苦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祈雨属于祈禳术之一,与民间信仰、巫术、宗教等息息相关。不论受何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其文化内涵有共通之处,都寄寓着农耕时代的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风调雨顺的祈请与诉求。不少史料文献对祈雨皆有相关记载,唐前小说则以自己的方式对此加以呈现:祈雨的主体不受身份限制,普通民众、仕人、术士皆可参与,但主要为仕人与术士;祈雨仪式不拘一格,民间自发举行的较为简单、随意,重在书写施法者、法术的神异、祭祀主体的德行、祷祝的最终结果,受远古遗留的“万物有灵”“巫术”等思想影响较深。祈祷的神灵有山川树木等自然神、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龙等,杂糅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官府发起的程式严整规范,且繁冗、复杂,意在区分等级,彰显对天神的虔诚与敬畏,以及心系苍生的民本思想、农业兴邦的治国理念。唐前小说对祈雨主体、仪式,以及祝祷神灵的书写,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宋朝政府在借用僧道威仪行祭祀祈雨时,相继颁行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并杂行刑白鹅、沉虎头、投鲫鱼等"生物祈雨"法。"画龙祈雨"属于道教龙神信仰,简便易行且具神政威仪,但"画龙祈雨"无法直接彰显人间帝王"体恤民生"的政治情怀。宋代皇帝常常通过君臣对话或诏令文辞以"罪身祈雨"方式表达"责己之意",太宗是宋代皇帝中"以身祈雨"的肇始者。宋代"以身祈雨"包括罪身、暴身和焚身三种方式,其中民间"焚身祈雨"信俗受到了佛教燃指、断臂等"舍身文化"的影响。"以身祈雨"是传统时期人们对降雨现象的非科学认知,宋人对"暴身"和"焚身"祈雨的危害和非科学性有着较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活动一般无固定时间,主要在春夏两季举行,一般由地方官府出面组织,祈求对象也不限于与水有关的神灵。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神灵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漠,祈雨活动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明讲求风调雨顺,因此对雨水有着极度的关注。每逢干旱,祈雨就成为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祭祀活动。祈雨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就有以犬祈雨的现象。探寻以犬祈雨的原因有助于丰富祈雨祭祀的研究。本文认为以犬祈雨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犬图腾文化的影响,二是交感巫术在祭祀活动中的运用,三是物候。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考察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中的"四方风",可知商周秦汉时期的风神祭祀,直接目的是祈雨求年,终极目的是农事丰收.在农业文明社会,在强烈农业思维模式指引下,四方及四方风神拥有了极强的农业神性.  相似文献   

11.
钱镠撰《新建钱塘湖广润龙王庙碑》以及白居易撰《钱唐湖石记》为揭示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背后隐藏的区域治理历史脉络提供了线索。一方面,白居易通过精神的力量实现了旱情下稳定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官方祈雨仪式,进一步强化龙神信仰的力量,利用民众对神祇的敬畏之心,实施对西湖石函和湖堤的保护。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反映出唐后期江南地方官府利用祠神信仰实施区域治理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摩尼教兴起于波斯,盛行于中国,近期福建新发现的摩尼教祈雨文献《祷雨疏》和《求雨秘诀》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祈雨仪式。通过这些文献及史书所记载丝路各民族的祈雨习俗,可以看出,波斯摩尼教及其祈雨术在东传的过程中,粟特与回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间,其祈雨术完全与福建当地流行的道教和地方信仰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传统。  相似文献   

13.
史书中常见北宋皇帝在天旱之际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不久即出现天降甘霖的灵验事件,此类事件被史官加以记载,于是今人得以看到大量皇帝祈雨后雨降的现象,古人以至今人对此都大为惊叹,对于帝王而言,祈雨雨降这一事件却有利于加强皇权的塑造。北宋皇帝祈雨雨降的背后却是当时的天文机构将气象或天象信息上奏皇帝,皇帝得以了解未来几日的气象变化,然后选择合适的日期进行祈雨,皇帝在万民仰观之下祈雨成功,无疑会增加帝王本身的神秘感,增强政权的凝聚力,于是祈雨——雨降——万民感呼,皇帝所期望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宣传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表现祈雨、治水仪式的水神巫术神话,主要通过神人造型———以龙蛇等水神为饰的形象传承于世,这类造型为数众多,影响广泛而久远,其所反映的水神巫术仪式,既用于国家征战,也用于民众生产、日常生活,且传承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关键性仪式之一,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大汶口文化的束发器是一种装饰品,集中分布于鲁中南,而其他地区则较为零星。束发器形制的探讨明确了其发展历程。束发器不做平时佩戴、为少数人拥有、性别和年龄区分不显著、作为大汶口文化鲁中南类型的标识之一等特征,表明束发器不应是单纯的装饰品。通过引入文献学和民族学材料作进一步讨论,束发器应是当时猪神祈雨的象征,祈雨的主体便是巫觋。束发器应是巫觋的标识和通天的神器,而其产生的机制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家猪饲养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关的几个古文字国光红一、祈雨的女巫和蛇《周礼·春官》有“司巫”职,“掌群巫之政令”,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春官》又有“女巫”和“男巫”,“女巫”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旱则舞雩”,“男巫”则另有所操,《春...  相似文献   

17.
试论明清鲁中地区水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了水神信仰。明清鲁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其水神信仰具有地区和历史之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者广泛,神灵体系完备,祈雨行为功利化,政治、道德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色等,既对前代有所继承、发展,又与周边地区有所不同,这些无疑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契丹射柳仪     
契丹族的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射柳仪(又称瑟瑟仪)就是契丹族的一个古老的礼仪之一。它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祈雨仪式,它的产生同契丹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清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为了满足民众祈雨时的多重需要,平定地区水神信仰的类型增多,不仅有传统的龙神信仰,自然神、古代先贤和本地传奇人物也都进入水神的行列。此时的水神信仰达到顶峰,信仰范围广泛,功利性和农事性极强。人们不仅在水旱灾害多发的时段举行定期祭祀水神的庙会,还在发生严重旱灾时举行特殊的祈雨庙会。作为地方文化,水神信仰有助于整合地方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20.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宴饮陈俊习俗、丧葬习俗、辟邪风俗、祈雨风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