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道德建设上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功利主义应取代集体主义,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基础。笔者不赞成这样的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的基础,但在集体主义道德体系中并不排斥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这就有必要说明,我们应当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功利主义,倡导集体主义的根据是什么,以及集体主义道德系统怎样吸取功利主义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道德——政治哲学,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与其局限性几乎同样明显。功利主义的局限不仅源于其自身理论逻辑的不完备性,也来自其外部社会条件的有限性。因此,对功利主义局限性的克服,既非其理论上的自我完善,更不能奢望提出一种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替代性理论,而是应构建由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互补充、相互矫正所形成的制衡机制,以有效地防止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由于过分地倚重某一种价值取向(如功利主义)而导致严重失衡,以至发生倾覆。  相似文献   

3.
功利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思潮,在当前对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并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怎样科学辩证地分析功利主义文化对传统道德冲击的利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穆勒作为功利论者的代表,其功利基本原理——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理是普遍的指导原则。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权利从属于功利原理。通过对道德权利与功利和道德权利与正义关系的梳理,旨在倡导人们重视道德权利,肯定功利,在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中突破个人利益的限制,去服从社会整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略论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道德评价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充分重视和保障个人物质利益。在强调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绝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味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把它置于至上的地位;也不能把功利性原则作为公民进行道德判断的最基本尺度,或者说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实际的基础。以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为导向的必然结果只能是个人主义泛滥。  相似文献   

7.
8.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将道德上升为法律或曰道德法律化,可以说是我们党重视法律对道德保障作用的认识符合逻辑发展的结果。推行道德法律化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法律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功利主义法学无论就其学术价值还是实际影响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然而,目前学界对功利主义法学的研究仅限于对其代表人物如边沁、密尔等法律思想的评介。本文从一个宏观的视觉归纳了功利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点,并对功利主义法学的历史地位与局限性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价值是功利的还是精神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还是对“为善而善”的形上追求?本文从道德哲学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了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两种道德观各自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张力,对道德理论自身的发展及发挥道德的社会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评判与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功利主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经济关系,使得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找寻到了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功利主义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来谈论利己主义、自我牺牲、享乐等道德观念,使得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与交往条件出发厘清了上述道德观念的本质;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使得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憧憬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黑尔试图通过对道德思考的层次性,尤其是涉及实质性道德问题的直觉层次和反思层次的阐释,来论证他的功利主义理论,并将直觉主义道德原则的来源归结为功利主义的道德思考。在此过程中,他希望能够融合行为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甚至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分歧。无论论证成功与否,黑尔的理论打开了从元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天人同源、师法自然、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为核心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列汉诺夫是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美学中的许多问题的人,他对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作过详细研究,有不少独到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其中功利主义思想是他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考察了功利主义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理论内容,客观地分析了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和在历史上所起的社会作用。剖析了功利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史。实质,指出我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才能促进经济改革的健康发展和杜会主义观代化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6.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曾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规范,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目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但和其他哲学流派一样,在理论上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法家思想的整体特征表现为注重现实的关怀,以追求功利主义为基本目标,非道德化倾向严重。法家以其独特的人性论(趋利避害)为逻辑起点,以君主之利为本位,建构了一套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政治践行目标设计的思想体系,这些都塑造了法家的功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道德法则必须具备绝对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这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前提预设,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观点。由于坚持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幸福论的伦理学就被排除,自由这一理念作为理性的事实得到了证实。但是,是否有这样的法则存在,以及这样的法则是否具有实践意义,围绕这些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研究表明:康德预设了意志自由和目的王国,也就预设了道德法则的普遍必然性。而对于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的意识,又反过来验证了自由的实在性。作为行为准则道德性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康德的道德法则既强调了理性的优先性,又保留了经验的开放性,为道德实践行为的创造性、乃至于为哲学自身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为视角阐明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从康德的原著中直接把握到的基本线索;从试图应对现代性问题出发,借助对"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的阐明,康德建构了一套关涉"目的论"和"自由"的道德学说;这一学说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但也有其基本的理论限度;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则为我们认清这一限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也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和建构合理的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西方功利主义再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些人看到了功利主义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某种程度的契合,就片面地认为功利主义应当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会在实践中引起混乱。作为产生于资本主义初、中期的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其理论体系中包含着很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客观标准与主观体验的矛盾、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等。尤其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不具有一致性。尽管可以从其观点中批判地吸收某些合理因素,但是,将功利主义视为当前社会的主导伦理观则是偏激而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