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象派绘匦作为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19世纪70-80年代达到鼎盛,时至今日依然备受世人推崇;日本现代服装设计则可以说是东方服装设计最值得夸耀的生力军之一。两者发展壮大过程中均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在色彩运用、表现手法、审美取向上逾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探索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质有助于了解印象派绘画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日本现代服装设计何以成为亚洲服装设计楷模,从而为我国的服装设计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为“仕女画”,在日本画中被称作“美人画”。虽然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两者的名称有差异、但在实质上,仍属于同一种绘画题材。而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唐代仕女画,长期受中国传统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发展。甚至被称为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浮世绘美人画,我们在透过其浮华的外表下,仍可清晰的观察到其内蕴亦深受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本文旨在对现有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及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表现技法及构成形式做比较,研究、分析和讨论两者的异同,并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为主线,从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概况出发,通过物理学对光与色的分析,引中出光对人的视觉感知的重大影响。以印象派代表画家的绘画风格为例,分析了光与色的发展历程,并系统总结了印象派画家创造性的色彩表现样式。重新解读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魅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都繁荣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呼应,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都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从自然界中取材;自然主义文学借鉴印象派绘画对光与色的重视、借鉴了印象派绘画的多重视角,在创作手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在艺术理念及审美追求上,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呈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契和与共鸣.  相似文献   

6.
地理环境对艺术创作发生作用。对水的自然景象的观察与对水的细致感悟,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水墨写意画,在西方绘画中则产生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法国的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英国的水彩画。  相似文献   

7.
印象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派绘画是欧洲写实绘画向抽象绘画过渡的桥梁,它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对近代绘画有较大影响.文章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绘画所以能够卓然成家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有其特殊的文化因由:首先,是印象派画家普遍具有的对于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教条的反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们走出艺术院校的高楼深院,去向大自然寻求新鲜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其次,才是印象派画家们对自然光照下的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彩"的瞬间感受的领悟以及对这种领悟的艺术传达方式的探求和尝试.总结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意义对于对我们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印象派特别是后印象派绘画中,放弃焦点透视、消弱景深感;物体的体积感在动感与光线中的消融;画面开始出现了大开大合的交叉线、构图中心开始偏离画面中心等转向是最明显的东方印迹。西方传统绘画注重的是眼中的真实,而以后印象派为前奏的现代、后现代美术更重视心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绘画是可以通过静态媒介来显现动感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并不会运动,但是画家们往往借助绘画中所表现的运动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印象派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印象派绘画中光和色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对印象派绘画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印象派绘画中的运动感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法国文化年在华启幕。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的轰动效应是几十年来所罕见的。中国美术馆开馆以来。每天的参观人数都有六七千人。上海美术馆41天则接待了26万人次。据报道,这些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市值高达80亿元人民币(此次展览的保险总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推出的市场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象派与古典绘画的对比,笔者认为,印象派在实景写生、笔触描绘及用“光谱色”颜料调配色彩、运用绘画的条件色作画的规律等技法创新,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但印象派的自然主义、忽视理性和逻辑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等危机也应让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4.
组画《睡莲》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绘画最具代表性领军人物莫奈的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莲》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光与色彩的完美融合,使画充满活力又宁静神秘。他以顽强的毅力换来了是印象主义最后的"光与色的绝唱"。本文通过对组画的介绍来感受莫奈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树一格的画风。  相似文献   

15.
后印象派在前印象派追求"光学现实主义"影响下,在对色的分解与综合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美",这种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所达成的"表现"美,表明了西方绘画首次出现了一个主体创造和主体表现的自足独立的艺术世界,彰显出主体自由意志在艺术创造中取得了胜利,并孕育了后来平面化构图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6.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试验创新的英文小说,明显带有印象派风格。王尔德效仿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及其作品,尝试印象派画家的技法。在场景的描绘中,他仔细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使之形成对比,比如夏日明亮的画室和撒满阳光的花园与冬夜阴雨中昏暗的吸毒所和充斥罪恶的贫民窟,以此赋予景物描写多层次寓意。在人物塑造上,王尔德在人物肖像、人物语言诸方面,通过色彩的对比使读者形成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印象。甚至在小说的叙事节奏方面,王尔德都以景物和人物思绪的明亮舒缓与阴暗匆促形成对照,对叙事节奏加以调控,赋予情节发展以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关于中西绘画比较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注重中西绘画的不同,但不像宗白华那样对后印象派比较轻视;他注重移情说,却更看重中国"气韵生动"理论,这又和朱光潜对此未作价值高低区分不一样。丰子恺在中西绘画的"心"与"眼"的同与不同中求得互补性,又在后印象派绘画理论和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理论的一致性上彰明较著,这使得丰子恺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终于还是立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尽管他的同质比较是建立在历史分析而不是哲学的抽象假设上。  相似文献   

18.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琴声如诉>摒弃了小说的传统写作手法,借鉴了绘画、电影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不叙述"的开放结构和印象派的手法,形成杜拉斯独特的文笔风格,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从印象派起,西方绘画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式更加多元,表达更加自由.艺术家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方式,走出户外,直接对景写生;把传统绘画中的客观再现转变为个人情感的宣泄,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并置,注重笔触的表现力.诸多新的绘画语言使绘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式.  相似文献   

20.
莫奈是19世纪是最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而且是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其代表作品《日出·印象》、《睡莲》以其微妙、徇烂的色彩表现谱写了光与色的诗篇,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通过研究莫奈及其作品,能够启发、提高我们观察自然、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