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研究离不开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 ,因此对译者的研究 ,包括他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自身的素质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的一个方面 ,即他的译者观 ,说明王佐良先生的译者观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许渊冲先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研究讨论了许先生文学翻译的目的、主张和标准。他翻译的目的是把一个国家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他翻译的主张是发挥译语优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3.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鲁迅整个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从事翻译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他翻译出版的作品,也占他全部著译文字的一半,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的作家当中是少见的。在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的今天,进一步研究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他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过程中,在世界观的转变、在文学思想和艺术风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少人对他进行过分分析、批判;但他同时是个有积极贡献的知名学者。因此有人曾把他评为“一个把伟大和渺小、光荣和耻辱结合一身的历史人物。”值得提出的是,他在翻译领域里还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翻译评论家与翻译史家。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略书几点初步的看法,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5.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启梁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少人对他进行过分分析、批判;但他同时是个有积极贡献的知名学者。因此有人曾把他评为“一个把伟大和渺小、光荣和耻辱结合一身的历史人物。”①值得提出的是,他在翻译领域里还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翻译评论家与翻译史家。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略书几点初步的看法,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7.
“他者”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在翻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传统翻译而言,翻译中的他者能够成为目的语文化的催生剂,通过输入新鲜血液而促进其发展与进步;而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而炮制的一个虚假的东方文化形象,任由其篡改与操纵。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面临着趋于同质的危机,如何合理地面对翻译中的异质他者,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侵蚀,重塑本土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多元共存、平等对话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就成为后殖民翻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兼具诗人、作家、学者于一身,因此他的翻译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一切翻译实践的共性外,突出地表现在将译作与创作相结合、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他在从事翻译实践的同时不但提出了诸多关于翻译问题的独特见解,如风韵译、创作论、以诗译诗等,而且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集理论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当时正处于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的翻译又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他的翻译,从原著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翻译语体、翻译类型、翻译模式、翻译特长到翻译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世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也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的第一个中国人,其<中庸>译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然而,从传统的翻译观来看他的译文是不忠实的,他独特的翻译行为也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互文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为我们合理地认识与理解辜氏独特的翻译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是“死胡同”还是“里程碑”香港大学周兆祥先生在他的文章《翻译的准则与目标》中(见《中国翻译》1986年3月号),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翻译应不应该有准则?他的观点是,“学翻译的人说翻译的原则是XY Z有什么好处——即使这是一向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周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时至今日,快一百年了,我国论翻译方法的文章,也总是拿“信、达、雅”做准绳,这种现象太可哀叹了。”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死胡同。”严复是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曾花了十三年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等十部  相似文献   

11.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小说翻译方面,葛浩文是最重要的翻译家。但是,仅仅把葛浩文看成一个翻译家是不够的。他首先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和推介者。葛浩文至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他的研究先于他的翻译,服务于他的翻译,是其文学翻译的基础。在笔者看来,翻译对葛浩文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一种文字到另外一种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使命,是将中国文学译介到英语世界这一宏大而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兼具诗人、作家、学者于一身,因此他的翻译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一切翻译实践的共性外,突出地表现在将译作与创作相结合、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他在从事翻译实践的同时不但提出了诸多关于翻译问题的独特见解,如风韵译、创作论、以诗译诗等,而且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集理论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当时正处于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的翻译又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他的翻译,从原著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翻译语体、翻译类型、翻译模式、翻译特长到翻译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同志自一九三五年为革命慷慨就义以来,到今年六月十八日已四十五周年了。秋白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革命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越的很有建树的翻译家。他的译著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五四”时期,他就积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介绍。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中翻译俄国文学的极少数几人中的一个。此后,只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外国文学的翻译是他文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他的翻译活动出发,试着来分析他的翻译体现了哪些翻译理念,并通过介绍他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来探寻他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现代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将中国现代翻译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宣布文言翻译的失败,开创了白话文翻译的新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特别注重翻译文学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他对现代翻译事业的不懈支持和有力推动,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16.
从林纾的翻译看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例,他不懂外语,但却凭他生动传神的翻译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译本一直倍受争议,许多评论家将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心大意。本文却认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误译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进而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误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吕叔湘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汉语语法专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对他的翻译作品和有关翻译的论述进行分析,我们可看出吕叔湘对翻译的基本观点,即从翻译的目的、标准以及对译者的要求等角度对吕叔湘的翻译观点做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富创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工具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受到众多西方翻译学者的关注。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翻译可视为一个社会系统,翻译系统的自体创生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翻译的二阶观察及其反身性的探讨,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视角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崭新视角对严复的翻译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与评价,得出一个综观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认识,即严译是他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指出了严译对当今社会尤其是翻译领域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A.A.Cмирнов是伟大的俄苏文艺学家,在翻译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重新启用了翻译理论中一个建设性的基本概念——“等同性”。文中论述了他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翻译观点,分别从翻译对等思想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他的对等翻译观。文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处理,它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意识形态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制约着翻译方向,目的,译本差异等。最后论述释译,简译,饰译三类不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