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译者在翻译时不得不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做必要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2.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同一文本多种译文的现象。文章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为例,从文学模糊性入手,阐明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说明文学翻译多样性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其人物语言在简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和会话含意。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首先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自己的认知推理对原文的会话含意"显化"理解;但表达时则应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小说语言本身的文学形象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找到最佳的且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或"隐"或"显",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是经由信息的编码解码而实现信息语际传递的过程。编码解码是在客观语境中运作的认知实践,由于语境因素的制约而势必具有选择性。译者作为沟通原语作者?编码者?与译语读者?解码者?的中介,其自身也在翻译活动中兼有解码者与编码者双重身份,由此必然要受到编码解码选择性的操纵。论文从编码解码选择性的角度,探讨译者自身选择性与译语读者和原语作者的外在选择性如何相互制衡,进而一起操纵译者主体性而使译者主体性在制约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译者解读源语信息并用目的语进行转换的实践活动。译者解读和转换源语信息受制于译者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信达雅”的实现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从而完成对“信达雅”理想化的解构。合格的译者应尽可能多地储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信息,时刻为复杂的翻译活动积攒能量。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成功依赖于交际双方互相显映的认知语境。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具有异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缺少的信息。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传统翻译活动进行了回顾,指出其理论基础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活动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翻译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对自身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翻译的表达是基于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交际策略的选择,并受原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对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如直译或意译问题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活动中,当原文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认知语境,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让译入语读者最终产生的认知语境与此虚拟认知语境相契合,译者翻译过程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对此虚拟语境认知,不断完善自己认知语境的过程。本文从译者的认知机制过程入手,结合认知语境的格式塔补充机制,通过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具体操作,具体讨论了译者如何在不断的认知完善中成功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语篇翻译角度出发,讨论源语语境在译语语篇上的反映,概括说来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一是源语语篇信息的接受者即译语读者,要努力认识和具备源语读者所掌握的语境信息;二是译者在构建译语语篇时要设法对译语读者思维中可能出现的语境盲点与裂缝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对缺省信息进行补偿的客观必要性.汉英翻译者应根据自己的总体翻译策略和对读者的认知预测分析,坚持相关和一致原则,在句、篇两个层次上对译文实施适度外部补偿和内部补偿,以有助于全面转换原文意义,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广告交际意味着说话人使其新信息与听话人认知语境中的原有信息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认知语境。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归纳了广告翻译的三种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对广告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为了实现广告预期的交际效果,广告翻译应该以最佳关联为指导,让观众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意义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话语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人的世界知识因素和具体语境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本文试以认知语境的两个基本操作单位即知识草案与心理图式为基点,探讨翻译中认知语境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认知推理建构出目标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活策略创造与原文语境最大限度接近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16.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的影响,指出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是以共享的文化图式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读者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缺省或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文化图式相异,就会导致理解失败和偏差。因此,只有清除认知文化图式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种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顺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交际语境,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了汉语世界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是译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关联理论全面阐释了含意的本质,故对在翻译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含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过程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需根据译文和原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来灵活处理,使译文读者能从译文中取得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境理论是话语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语境理论是指导翻译的原则之一,但是传统的语境理论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是一种静态研究。由关联理论产生的认知语境理论涉及交际双方头脑中一系列假设,是一种动态研究。文章还讨论了认知语境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与其英译文,源语篇和目的语篇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语篇关系显示,可修正Leuven—Zwart的翻译素模式,以识别微观和宏观结构中的主要翻译转换。一般说来,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翻译是基于读者导向的原则。微观层面的转换包括显性化的转换、表现力削弱和句子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就宏观层面的转换过程而言,小说世界在译文中被呈现得更详尽,目的语篇的心理风格整体上更具体,而主观程度要低一些,译文中的叙述者是外在的叙述者,比源语篇中的叙述者卷入程度要低,所知要少一些。翻译小说中,叙述者、读者和小说世界文化距离也很大,在句序方面,从时序切分向呈现切分转换,译文提供的信息更多,句型更复杂,在语篇结构方面不如原文那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