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农民参与民主自治的政治文化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行为的主导作用 ,采用政治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民参与民主自治的状况。调查发现 ,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参与行为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基础的支撑。构建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基础 ,关键是从各个层面、以各种途径确保农民能够从村民自治中获得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传习政治文化是西方政治学者在60年代前后,通过政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划出的一个独立研究系统。政治文化研究缘于政治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行为主义学派不限于抽象地分析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将政治过程与人们的行为普遍联系起来。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其《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政治文化”概念。他主张要从政治行为入手来研究政治体系:“首先,一个政治体系就是一个‘行动’的体系,必须以行动来…  相似文献   

3.
现代政治文化具有世俗性、自主性、开放性与融合性。民族国家治理是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和引导政治、社会活动的运作行为。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民族国家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现代政治文化对民族国家治理提供支撑与协调,民族国家的治理活动推动、引导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治中心主义的自我超越 --论政治生态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为标的看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要求,就不仅仅满足于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相应的公民认同,更进一步,它对政治体系提出了超越政治本位主义的要求,旨在要求政治体系之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制定和实施,以更宏远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目标,因而它就超越了政治本位、集团本位和阶级本位,也就不再是政治中心主义的政治文化,而是政治工具主义的政治文化。再进一步,当着这种政治文化不仅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旨归,而且执著于政治、社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生态联动时,痴迷于社会进步、人类福利与自然环境的荣辱与共时,这种政治文化的境界就更上层楼、更为高远了,它就升华为一种政治生态文化了。  相似文献   

5.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形成了其特有的亚政治文化,农民工政治意识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现代性与非现代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其政治行为的演化过程也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的状态.农民工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是一个相互构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理解农民工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相互构建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培育农民工形成现代性的政治意识,促进其政治行为的理性和合理性,而且有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孙德峰 《理论界》2009,(6):64-65
推动科学的经济行为是各领域、各阶层人们实现科学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就国家经济行为而言,其不仅指这个国家的外在的可见的经济活动,还包括与外在经济活动相应的制度、体制、政策、民族习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在内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活动.从理性市场经济行为的角度出发,在正规制度变革上要建立制度和谐,在非正规制度变革上要建立道德和谐,二者相辅相成.同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行为必须要有开明的政治民主环境、开朗的文化文明环境和开放的社会和谐环境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过程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公众参与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进而决定了公众参与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因此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必然导致公众行为模式选择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公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共同作用,由于二者的冲突公众陷入了不知如何取舍的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过程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公众参与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 进而决定了公众参与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因此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必然导致公众行为模式选择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公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共同作用,由于二者的冲突公众陷入了不知如何取舍的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9.
派系竞争是当下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其本身浸润于政治文化中。文章从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双向互动的视角 ,通过派系竞争透视政治文化的意义 ,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派系竞争中折射出来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分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文化论研究方法的符号学模式与行为主义的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对政治文化存在着定义、方法和切入角度的不同理解。新的政治文化研究方法 ,在社会关系和互动、“意义体系”的确定、文化为行为提供规则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长  相似文献   

11.
汤敏  刘俊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24-129,159
文化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产生则需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浙江传统节庆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益的文化凝聚力"因子",它蕴含的丰富的吴越文化的基因、符合文化心理的实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具有十足的文化向心力。但是传统文化失忆,有害文化、西方文化的多方侵扰和传统节庆活动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限制了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凝聚力的发挥。我们只有发挥政府在繁荣传统节庆文化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弘扬传统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西文化交汇的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花间集》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词的代表,不仅展现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体貌风格,而且带有深刻而复杂的时代文化印记。它是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具有音乐、地域、宫廷、女性等诸多世俗文化特性,在外在体貌与内在精神上均表现出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突破和叛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投射。  相似文献   

14.
张啸 《学术界》2012,(6):208-213,289
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不能简单地以文化殖民的模式对之加以评判,其实他们的部分文化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客观上不仅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小说文体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与成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本文就大学生业余文化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业余文化活动选择原则和方法,旨在使大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学习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参与频度不佳,参与质量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参与经济条件、休闲时间条件以及外部供给条件都较差。月平均休息天数、企业、社区和共青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供给程度是影响他们文化参与频度的重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以及企业、社区、共青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供给状况是影响他们文化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扬 《云梦学刊》2003,24(3):95-97
文化意识的觉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广泛的包容性和深层性是文化影响的重要特征。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文化阐释能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健康的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参与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必须要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和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从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朱振明 《阴山学刊》2011,(4):103-107
从阿芒·马特拉对“文化”的界定入手,展现了其对文化工业的认识与反思: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工业活动存在着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文化信息传播具有战略性作用。对马特拉文化工业思想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全球化背景下跨边界文化工业活动的本质,促进对国际传播活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源外来词的文化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求英源外来词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价值,从英源外来词的发生、音译过程、使用群体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英源外来词中存在的社会、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文化学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英源外来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语言禁忌与灵物崇拜等心理文化以及个人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