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蛙纹铜鼓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发现蛙纹铜鼓最多的地区,壮族先民瓯骆、俚僚是蛙纹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铜鼓上所铸的立体蛙形象,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和崇尚铜鼓的结果,反映了壮族先民进入农业社会后对雨水的依赖,把青蛙视为可呼唤雨水的灵物。同时,青蛙旺盛的繁殖力,被人们奉为多产的象征。将崇拜物青蛙铸于”通神之器”的铜鼓上,企以增强铜鼓的神秘灵性,用于祭赛神灵,以达到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蕃衍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壮族蛙神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蛙神崇拜是壮民族诸多的古老图腾崇拜之一 ,曾深刻地影响着壮族人民。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材料 ,从蛙图腾的起源、发展及衍变 ,蚂虫另节与蚂虫另歌会、蛙纹铜鼓、花山崖壁画等阐述蛙神崇拜的意义和影响 ,以及壮民族从血缘到族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壮族蛙婆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县壮族山村,从古至今,每逢新年到来,都要欢度一次盛大的蛙婆节(青蛙节)。蛙婆节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延续至月末,村村寨寨铜鼓声不断,男女老少沉醉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壮家过新年,别具新彩。广西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佳节,各有特色,而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要数壮族蛙婆节。它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初期,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然而,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代统治者又把它视为“伤风败俗”,关于蛙婆节没留下史文记载,也极少有人去探究,这是一件遗憾的事。笔者生长在红水河边,小时候参与蛙婆节的活动,建国后从事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我国南方的土著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创造和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化上,壮族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古代壮族的先民曾在漫漫长夜中模索前进,经历了由石器工具而金属工具,由采集狩猎而农耕,由手工而机械的各类文化时期。今日,在壮族先民的居留地上,遗下了诸如语言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其它意识观念的和物质的多种多样的令后人仰慕的历史珍宝。这些历史珠贝,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造就文化,文化造就民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然而,对壮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发展进程,也就是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以及奴隶制的形式和特点如何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还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据我所接触到的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来看,我认为壮族古代是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的。为此,本文拟就壮族  相似文献   

6.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壮族没有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凡是接触过壮族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发现,壮族社会中最具特点的是巫、道结合的宗教行为和观念.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壮族先民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宗教思想发展过程,并在现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滞留着这些原生宗教的形式与内容.巫教即由古代巫觋发展而来.它和唐代以后传入壮族地区的道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宗教力量,一直主宰着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佛教和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陆续传入部分壮族地区,但都未能在宗教活动上取得绝对支配权,更不如巫、道在壮族社会中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10.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壮族图腾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壮族先民对土地的关怀。壮族的图腾文化具有多维度的特点,是壮族先民对大自然认识的反映,是他们尊重自然的体现。当前,如何进行发展转型是广西壮族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蕴含在壮民族图腾中的智慧思想、文化内涵,再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酷爱音乐舞蹈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手刘三姐,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的面貌,不仅可以加深对今天壮族音乐舞蹈的理解,而且对于壮族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惜,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蔑视少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壮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她是由周及秦汉时期的西瓯或骆越发展、衍变并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而形成的,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壮族人民创作的神话,不仅数量众多,内容纷  相似文献   

18.
《布洛陀经诗》虽是壮族宗教经文,但它在教导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的同时,还鲜明地表达了壮族先民用道德规范劝世谕人的思想;它用宗教的手段来强化道德观念,而它的主要内容又是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的古代壮族民间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20.
古代铜鼓     
问:什么是古代铜鼓? 答:古代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物,是上述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它用青铜铸造,中空无底,平面曲腰,鼓侧有耳,鼓身和鼓面纹饰各种精致的图案,并有浮雕如立体蛙、双牛拉车等边缘装饰,形象生动。敲击则声音宏亮、悦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