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3.
所谓贞节,就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贞节观念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妇女,留下了一段段辛酸、悲楚的历史。今天,探究古代贞节观念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搞好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晚清女性贞节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节烈风尚的形成;贞节堂在晚清的出现,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又一物化象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机构,贞节堂的社会功能正逐步由对节妇贞女的恤济向公共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嬗变。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界出现的开明人士猛烈抨击传统贞节观的现象也表明,清代妇女贞节观在走向极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将崩溃的前景,它预示着中国妇女在近代社会的观念变迁中,将逐步地走出传统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列女以恪守贞节为标准,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道德教化的楷模.清代甘肃妇女因处偏僻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中原文化所倡导的理学贞节观虽受到不同边缘文化的冲击,但在这片土壤上却出现了成千上万名贞节烈妇.本文从时代背景、明清移民、各级政府举措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分析了甘肃列女群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独特原因,以论证理学贞节观对清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甘肃列女群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宋以降,理学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贞节观对于广大妇女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甘肃政府对理学贞节观的极力提倡和家庭的传统教育,深受影响的广大妇女有的对已死去的丈夫忠贞不贰、不愿改嫁,有的为保贞节而不得不选择死亡,有的未婚守贞,逐渐形成了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王传满 《南都学坛》2010,30(1):49-52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非常突出,其原因是与贞节观念在明清社会的强化及徽州本土的内在因素分不开的。明清徽州女性群体性的节烈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对传统的性别观不断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以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明清礼教贞节观的影响,该时期拟话本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烈女形象,依据守贞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传统贞节观下的烈女和变通贞节观下的烈女两种形象,其中传统型烈女形象又可分为夫死殉节型、遇暴即死型等。烈女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贞节观对女子的摧残程度,作为当时社会官方思想、市民心态、女性心理的剪影,烈女形象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代妇女贞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妇女恪守贞节的观念,初成于汉代,此后便与封建社会同步,呈现出脉动式发展,但总趋势是从宽泛走向严格。本文拟就汉代妇女贞节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反思,这不仅是伦理思想史和婚姻史研究的需要,而且,对当代进一步肃清封建思想残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及其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现象,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贞节观盛行,另一方面,明代特别在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和风俗发生很大变化,妇女反礼教思想盛行。这构成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即保守性与反叛性并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别列举了明代妇女的保守性和反叛性的表现、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中揭示明代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下的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下。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贞节观念几近宗教化,而徽州节烈现象尤为突出。已有研究多针对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其主体性因素。在明清徽州贞节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的表象之下,其实隐含了暧昧、复杂的动机,其主体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若干方面。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遂使贞节观念彻底地深入徽州社会,成为一种潮流,明清徽州节烈妇女是宗教化的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贞节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明清两代贞节之风盛行,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贞节之风尤甚,无论贞节的人数还是“贞节坊”的数量都位居前列。针对徽州地区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表现,分析了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徽州妇女的心理结构和徽商的直接作用等方面对这种现象作了社会心理方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明代早、中、晚期妇女贞节观的演变论述,揭示了在明代三纲五常仍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即使晚明出现一股人文主义思潮,封建纲常对人性的扼杀并没有丝毫减弱,特别是妇女更是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摧残。  相似文献   

15.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贞节烈女形象,从这些形象,尤其是那些典型形象身上,可以透视出封建时代女性贞节观的性别特点及其对女性思想行为的支配作用。以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为例,中国古代女性视角所理解的贞节观体现出了贞节是女人的“本分内事”、守贞具有双向性和贞节重于孝道、实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以来,理学贞节观念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更是将其推至顶峰。《福宁府志》中记载了643位贤媛、贞烈、节孝三种类型的列女,其中节孝占绝大多数,且清初多于明末,这正是清提倡节孝的体现。福宁府各县列女分布不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较多。从节妇守孀年龄及年限来看,福宁列女的社会生活境遇惨悲。而通过对福宁列女群体节烈原因的阐释,更能彰显传统贞节观对妇女的支配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朝廷正式提倡女性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并对妇女从一而终行为进行表彰,从而建立了特有的专门针对女性的旌表制度。清统治者夺取政权后,继承了旌表制度。为了更好地维护旌表制度,有清一代从朝廷到地方,到家族,甚至个人都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以资助孀居妇女养活自己、抚养孩子、赡养老人,从而最终实现妇女对贞节的坚守,达到朝廷提倡的对从一而终道德目标的追求。这也是有清一代节妇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和清代前期。各个时期拟话本中出现的贞节烈女形象所体现出的贞节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明代中后期的拟话本中的贞节观走向极致,明清易代之际拟话本的描写重点不在宣扬贞节观上,对于贞节烈女的描写大多一笔带过,而清代前期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向传统回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曾经占据过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地位。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中,女性逐步由主导变为男性的附庸,与女性地位衍变相对应的是贞节观念的产生并逐步强化。妇女贞节旌表制度发展至宋元时期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地方政府表彰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节烈旌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要对传统的贞节观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男女共同恪守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关系密切.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他不但坚持传统贞节观念,而且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这与当时的忠烈语境、为激励士人的目的、贞节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分析和比较他们的贞节观念,可以窥见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影响下和明清易代之际苛求忠烈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变化对士人贞节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