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对于2005年度鲁迅作品研究的论文,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笔者按照鲁迅作品的各分集、各文类,作出介绍性、综合性评述。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了笔者的观点。本综述共分两大部分:鲁迅作品各分集及文类研究和鲁迅作品整体研究(各种视角和层面)。第一部分意在对鲁迅作品的各个分集(如《呐喊》、《彷徨》等)和诸种文类(如杂文、诗歌等)进行汇总整理,共分9小节。第二部分意在从各种视角和层面透视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研究,这一部分发文数量不多,笔者精选了其中5种较具代表性和颇具新意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一件小事》中的“人”《一件小事》开头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甚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 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看不起人”的“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还是专指反动统治者,“人”在这里是个关键词,直接影响到对人物“我”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倡导下,几年来工农兵广大群众学习鲁迅作品,蔚然成风。各地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作及有关的研究,其数量之多,销售之快,都远非文化大革命前所能比拟,在注解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鲁迅思想博大宏深,若干杂文的表现形式又比较隐晦曲折。不容易一下子吃透;在注解工作上集思广益、讨论研究的风气也还不足,因此,对词语的注解,不仅还远远不够,而且还有不少的误注和误解。笔者现就某些注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不仅我们中国,世界各国一般也都承认。近来国际文学评论界,流行一种“世界十大文豪”的说法,就是在过去世界文学史上所谓“四大诗圣”(也叫“四大文豪”)即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之后,加推了六位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拜伦、雨果(或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共计十位,其中也包括有鲁迅。这虽然并非定评,但国际舆论既然有这种  相似文献   

6.
“呐喊”和“彷徨”的读书札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又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看,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为人民所设想的艺术。鲁迅先生是充满着革命的战斗热情,怀着毁坏封建铁屋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探求革命真理的决心而从事文艺活动的。他的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和他的深厚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7.
一 灯下读《灯下漫笔》(一 )且先释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 ,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 ,鲁迅先生站起来 ,坐在书桌边 ,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 ,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山墺 [名词]山的深处。例如: ①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祝福》) ②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祝福》) [说明]“山墺”,方言词。赏鉴 [动词]对艺术品或文物等进行鉴别和欣赏。例如: ①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思维决定言语形式。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在言语形式上,主要是句子的长短和语序的调度,就必然是各不相同的。鲁迅作品诸多短句现象多可以从这一语言学原理得到合理解释。汉语节律规律也是造成鲁迅作品短句现象的原因之一。实现短句化的手段主要有易位、话题化、破句、小句平列、小句分述等。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言大师,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幽默语言风格,这是有其多方面的因素的。在构成鲁迅作品幽默风格的语言手段之中,幽默比喻不失为效果甚佳的一种。它或者以温和的戏谑,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或者以犀利的戳戟,给人以奋进的勇气。无论从喻体的选择、本体和喻体相似点的确定,还是比喻和其他手法的配合等方面看,鲁迅的幽默比喻技巧都达到了娴熟自然、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一、选取动物喻体给人打比方,借助动物与人的高度相似,取得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论模特儿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常说:“戏上有,书上有,世上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戏上演的,书上写的,并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不是新闻报导,不是真人真事,故事是虚构  相似文献   

13.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写对话使用标点符号不统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情况的确不是个别的。《祝福》里写对话就有三种标点方法: ①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面中被折射出来”①。就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而言,我们仍可发现,“鲁迅在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理解、对经验的剖析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常常通过一些现象,努力搜索和揭示人们的心态及其运作过程,并把这些和基本价值及历史进程这样的重大问题相联系”②。当代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生活,他们应该、也能够从鲁迅作品的“镜面”中观照自我,获取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教益。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中两国不可或缺的民族主义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民族意识的唤醒。本文选取两位作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从亨利·劳森的正面描写手法和鲁迅的反面描述方式表达民族意识出发,从时代背景、社会描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二者在民族意识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许多作品是经过置换变形的祭祀仪式原型。置换变形的关键在于对主人公地位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显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的一个完整的思考,祭祀仪式原型投射了鲁迅自身体味到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作品是充满了无穷魅力和深遂哲理的,他在毕生的创作中,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凭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嗅觉披露着世间百态,并以绝妙的文学素养诉诸于他勾人魂魄的笔端,使人看清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民族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分歧,在有的方面是很突出的。鲁迅出生在吴语地区,在“五四”运动中首先以白话从事创作。在产生了白话新文学后,鲁迅又十分重视白话的规范化。他写的作品,总是力求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能听懂读懂。在词汇方面,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如不加选择地使用方言,就会导致语言的冷僻难懂。根据他的乡谊好友川岛先生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在锻词炼句、辞格运用等方面独具特色。鲁迅小说中将虚词也赋予强烈情感,运用在特定语境下构成临时同义关系的词语传情达意,因人因情设喻,以加强主题表现力度与深度,这些修辞艺术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