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6):16-20
潮汕文化是粤东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凝结成的精神形态,积淀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潮汕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潮汕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大力寻求潮汕文化中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实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潮汕文化的整合与统领。文章从潮汕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定位、内在关联、制约因素、培育与践行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浅析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炼  王建 《社科纵横》2007,22(2):23-26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荣辱观孕育于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荣辱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在以阶级划分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荣辱思想指导下,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凝结出的一系列时代精神,发展了荣辱观念中的为民思想,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指明道德荣辱观念的历史使命,对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本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凝结了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的心血,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也为其提供了借鉴价值。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人本思想的确立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霍秀媚 《探求》2022,(5):5-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时候,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实践,推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迈向新阶段,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而价值观是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跨越了漫漫而曲折的历史道路,经历了悠远而坎坷的时间长河,才凝结于民族的精神结构之中。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赵馥洁先生继《中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文化立国"的高度更加重视文化价值在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文化以新的使命。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社会建设中,形成与当前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融合的共同价值,矫正和医治社会的惰性与腐化症,减少改革成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提供根本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本世纪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列宁曾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要想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下发展生产力,进行文化革命,在物质基础和科学文化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文明国家”。他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一点,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任 (一)  相似文献   

8.
刘勇 《社科纵横》2012,27(12):8-9
党的十八大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并且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这表明我们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又一次与时俱迸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在理论上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依据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考察社会主义阶段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由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使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关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持久构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应着力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规约,使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崔凤国  雍昕 《探求》2012,(1):116-117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广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承办的“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广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研讨会暨2011年广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年会于2011年12月20日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就不是完整的,即称不上是“够格”,显然,“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内在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都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作出框架式的界定。 一、共同富裕是“够格”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选集》第1卷第391页)从列宁的论述中明显看出,共同富裕蕴含于社会主义之中。马克思在谈到未来新社会特征时作了一个简明的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诸多成就与共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种延缓甚至阻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基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转型等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唯有对文化内涵等文化哲学元问题展开深入的前提性批判,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差异。文章力图阐明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核心是“人化”,是将人“文化”化,是自觉非自觉地、历史地建构起的“人的形象”。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彰显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实践性维度,塑造的是美德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之形象。而以此文化内涵为根基所建构的文化哲学,指向的并非是诗者的呓语,而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文化哲学是“文化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奠基于虚幻的乌有,而是基于现实的实践,其生命力就在于对人与社会完善性的超越性追求与历史性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想就“建设浙江文化大省”问题提出两点粗浅看法:第一,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指导思想,应该包括四个坚持,即:坚持特色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多元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文化建设上坚持“特色理论”,就是要求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在文化型态结构上则必须保持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而要保持“中国特色”,就必须尊重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一切优秀的、有意义的遗产。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  相似文献   

15.
王山 《探求》1998,(Z1)
当今的中国,存在着两大社会现实:一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厂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化建设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一、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文化产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腾飞 《探求》2000,(1):52-5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文化事业的发展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文化行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现实和理论课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作用,尽快将其导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文化行业产业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行业,就是指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体育、报刊出版、影视…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是人为了实现其绝对意义的全部本质,而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领域中,从历史和思辨中凝结出的相对意义的合理的生存方式。而和谐社会则是每一相对时空领域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对作为类的人来讲是最佳状态的社会。法律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意识与体验的关系。法律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启蒙教化、规范设计、实践落实、催化保障的作用。法律文化发挥作用应具备两个条件,即培养思想与言行相统一的法律人和健全法律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周萌  吴翔  高剑 《社科纵横》2012,(3):17-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要求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宝贵的思想素材和文化资源,吸纳精华、总结提升,在实践中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它指明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基本方针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方针,努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价值文化市场通常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它是有别于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市场。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市场、电影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文物市场、中外文化交流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等。文化市场在…  相似文献   

20.
论列宁“遗嘱”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原著解读基础上 ,深入探究列宁以“遗嘱”为代表的有关俄罗斯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关系思想。文章认为 ,列宁晚年侧重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层面剖析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文化困扰、文化“脱节”现象 ,其结果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进程前资本主义性质的严重文化制约 ;列宁文化批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全党的重视 ,能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俄国社会实际发展进程自觉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 ,关系着共产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 ;2 0世纪实践证明 ,“遗嘱”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社会主义执政党必须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