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举试"赋"、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的首要条件,而韩国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中国的留学生等是其中国赋研究复兴的当代学缘背景。《文选》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国20世纪中国赋研究复兴的起点,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与书艺辨伪之学的"桥梁",中韩赋家赋作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国际赋学的新"亮点"。韩国中国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赋论及哲学、史学、儒家诗学等,立论细腻完整、学风严谨不乏创新是其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以来,中国赋学研究进入鼎盛时代,著述达数百部之多,其中马积高《赋史》、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价值尤高。这些著作或开疆拓土,引领一代风气,或体大思精,建构赋学理论体系,堪称是当代赋学研究之经典。  相似文献   

3.
徐盈 《东方论坛》2014,(1):128-128,F0003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4.
唐、宋、元三代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低潮期,研究赋的学者及其成果均不多,但对赋的认识评价曾出现褒贬两种不同意见。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需要,唐宋两代出现过专谈律赋创作声韵格律的赋格书。元代问世的祝尧《古赋辨体》是中国赋学史上一部很有价值的赋学代表著作,该书辨析古赋体制源流、评注历代赋家赋作,值得引起赋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纪行赋是中国文学悠久的行旅文学传统在赋体中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赋家赋作,总结纪行赋的一般模式和艺术特色,将纪行赋与其他类型的骚体赋进行比较,研究其在赋史上的意义,并从纪行赋的诗性特征入手,揭示纪行赋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赋作为中国特有的文体,已开始引起世界的注目,但在中国文学中,它因其浮华的形式,而遭到现代人们的轻视,研究者少之又少。但这对这种文体是不公允的。本文梳理了赋体发展的二千多年的历史,指出了各个主要时代赋体的特点,为中国古代赋体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  相似文献   

7.
开明出版社1993出版的何新文教授《中国赋论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一书,堪称中国赋论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凡22万字,将中国赋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汉代赋论、魏晋南北朝赋论、唐宋赋论、金元明赋论、清及近代赋论、现当代赋论凡六个阶段,以翔实的资料、鲜明的观点、准确而流畅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中国赋论两千年的嬗变轨迹,对一些重要的赋论著作和赋论现象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该书在出版后颇受好评,赋学前辈、中国赋学会前会长马积高先生认为:"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赋论史,由于著者掌握的资料比较丰富,所论大都翔实切要,于推动辞赋的研究甚为有益.唐以后的赋论前人注意者少,著者努力搜剔整理,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尤为可贵."(《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8页)笔者在撰写《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时,亦曾大量征引《史稿》的相关论点,或以该书为重要线索,进一步展开研究.《史稿》嘉惠学人,有功赋学,可谓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硕.近五十年来,赋学研究曾一度备受冷落,但随着马积高先生<赋史>的问世,赋学研究渐渐地"热"了起来,尤其是汉魏六朝赋的研究,在当今似已成为显学,其研究成就斐然,新作迭出,侯立兵博士的<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便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9.
高丽朝的赋只有40多篇,但是它们在韩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高丽朝主要是通过《文选》、学习并改良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苏轼来接受中国的古赋、律赋和文赋的.对于高丽朝赋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以考辨韩国古代赋文学的外在特点、内在风格及其与中国赋的关联,更可以发现高丽文人的情思及独特的审美理想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约20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赋学史上赋学研究的高峰期和多产期.这一时期,因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和时代因素,赋学研究呈现出了学者不断涌现、成果丰硕喜人的景象,赋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也开始和其他文体一样,被置于相当的地位,予以尽可能客观的研究,且这种研究是在传统赋学基础上展开进行的,因而更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是西方当代著名汉学家和汉赋及六朝文学专家.他积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中国古代辞赋的译介、研究及学术交流、传播诸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其辞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昭明文选>所收赋篇的英文翻译;对汉魏六朝赋篇的具体剖析;对西汉赋家扬雄的全面探讨:对中国古代赋学若干专题的精深研究.康达维教授的这些成果代表了20世纪西方学者赋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康达维教授也因此被海内外赋学界誉为"当代西方汉学之巨擘,辞赋研究之宗师".  相似文献   

12.
赋学研究的新收获──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评介张三夕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有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有独特的价值。数十年来,赋论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远没有取得如文论、诗论、词论研究那样的成绩,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何新文君推出...  相似文献   

13.
历代赋集与赋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一明显的现象,即评论家往往 通过对作品的整理以表达其批评思想,作为文学批评分支的赋学批评也不例外。历代赋论家 编纂了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别集(专集),尤其是到清代,赋集编纂风气炽盛,成果汗牛充 栋,成为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均值得重视的现象。从史学观来看赋集的编纂,表现出与古 代赋学批评同步发展的情形,而从批评观来看,则赋集编纂也包括了赋的文体性质、赋创作 分类、古赋与律赋、赋作家群体研究以及对赋话产生之影响等丰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话语,体裁类型比较特殊.本文从中西文类对比的角度,考察了赋在欧美学者视野中的文体类别,指出以有韵无韵的二分法译介赋的优势和不足,肯定了以欧洲流行的三分法译介赋的做法,认为译赋为rhapsody是欧美学者对中西文体缺类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研究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傅璇琮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总序》中,就把"古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视为古典文学研究"上层结构"的重要部分.在丰硕雄厚的既有成果基础之上,进一步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交叉和边缘研究,以此拓展赋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是当代众多赋学专家的共同期望.这既充分体现出当代赋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自觉,同时也说明以往的赋学研究需要拓展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赋,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大文体(即诗词、赋、戏剧、小说)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很少有研究汉赋、肯定汉赋或历代辞赋的论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港、台的辞赋研究状况稍有好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一二十年中,有数以千计的人写赋,这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反映了“辞赋出盛世”的事实。不容否认,今天的赋作家还存在部分人学养不足和对赋创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缺陷。我们应努力创作出一种新赋体,使之能更好地表现我们的时代,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进入民国,因辞赋创作所依托的旧学体系被冲击,以及清代考校律赋的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结束,赋体彻底失去了现实创作的需求,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学标本。因此民国时期对赋体的研究,既是文学的研究,也必然地含有历史研究的要义。而民国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整体从漫长而封闭的封建状态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阶段,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也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治学思维与研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试从历史研究层面去探讨民国赋学与古典赋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正赋作为中国古代韵文四大体裁(诗、词、曲、赋)之一,享有崇高的文学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诗、词、曲批评史的较为深入相比,赋学批评史则显得非常落后。冷卫国教授《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的出版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快事。本书以系统完备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汉魏六朝的赋学批评进行了客观而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赋学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辞赋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后的头十五年里,又先后出版辞赋著作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完成以辞赋为选题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约一百篇,此外,还有数十名学者连续参加各地主办的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议开展学术交流。这十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与上世纪后半叶的前三十年或后二十年相当,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有新的进展:(1)对于古代辞赋的研究论题已覆盖了楚汉至清的整个赋史,赋学研究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古代赋史观念;(2)"台湾赋"研究的兴起凸显了新的学术气象;(3)热情参与学术研讨会和以辞赋为选题的学位论文的撰述,催生了赋学队伍的成长壮大;(4)台湾赋学形成了以微观为主,且评述相间的别具一格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20.
《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都是越南汉文赋在题材与思想主题上借鉴了中国赋的好例子。与此同时,这两篇赋再次体现了越南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习惯,即其对历史性和真实性的追究,大大不同于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