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鹊起的“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西方最时髦的“政治标签”,是西方政治家和资产阶级学者新的理论,政策的集合,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对资本主义新走向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是当代资本主义令人瞩目的新变化,为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我们有必要对“第三道路”的主张和实践作一番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与主题陈振明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反思的结果。从一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强调要认识现时代,解决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因...  相似文献   

3.
对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新变化的研究一直是较为前沿的问题。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运转中出现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政治的“经营”性这一特征日益显现,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气候下,“政治市场”渐现轮廓。  相似文献   

4.
0世纪 90年代在西方国家鹊起的“第三条道路” ,是当代西方最时髦的“政治标签” ,是西方政治家和资产阶级学者新的理论、政策的集合 ,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对资本主义新走向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 ,是当代资本主义令人瞩目的新变化。为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我们有必要对“第三道路”的主张和实践作一番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显示出一系列新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新趋势、新特征的研究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观的首要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国家资本主义 ,是一种有别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甚至发生了部分质变 ,但不能把“部分质变”等同于根本质变 ,将资本主义出现的这个新阶段视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或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 ,从理论上认真研究与探讨 ,是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生机。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原先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断言,资本主义已进入太平盛世,否认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否认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垂死性。从西方到东方,在世界范围内,奏起了歌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赞歌。这一情形反映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突出地表现为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许多人以西方社会出现的新特点为借口,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代…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压下 ,被迫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吉田松阴在“取舍”和“聚类”的思想下 ,侧重学习西方军事 ;谭嗣同在“取文”和“去之”的思想下 ,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探索两国知识分子的开放思维特征 ,对进一步研究中日现代化道路问题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审视,提出发展中国经济必须“以商立国”,他们重视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倡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主张市场立法,他们所具有的市场意识,对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鲜明特质,这种现代化的基本设置及其运作诉求,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盘剥自然、贫富分化、扩张攫取以及文明冲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现代性后果。依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扬弃“掠夺生态”“控制自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在”的生态文明类型超越;二是扬弃“剥削劳动”“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超越;三是扬弃“暴力掠夺”“霸权崛起”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逻辑,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多赢共赢”的全球化格局超越;四是扬弃“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实现人类社会“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文化理念超越。  相似文献   

10.
范义 《金陵瞭望》2007,(6):14-14
我们习惯上说“西化”的时候.一般都不包括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形成的。“五四”时期,是新旧思想观念和中西文化猛烈冲撞的时期。西方许多的新思潮、新思想不断地闯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那个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不过.那个时候比较多的人是把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思潮,作为“西方化”来看待,因为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面时新时期美国债务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走出困境,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对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关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思想,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格局和概念形式,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的本性没有改变,霸权主义思想没有改变,东方落后的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存在。因此,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探索马克思关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理论思想,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来跳级     
就像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一样,人权观也决非“舶来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民本思想,就较系统地阐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并对近代西方人权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往过多强调阶级斗争的日子里.“人权”二字被讳莫如深,尤其是“文革”中肆意践踏人权,以致把人权彻底拱手让给了西方政客,  相似文献   

13.
以麦克拉伦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及左派重振运动的背景下,提出“回归马克思”,其目的在于使批判教育学变成一种废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克服人的异化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回归马克思”实际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释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由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非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立足于修补的改良色彩,因而回归马克思的努力也只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义是有限度的,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系统地探讨了有关“市场失败”和“政府失败”的各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在评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走向时出现的一种典型论调,它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和实用政治目的。这种论调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福利危机”。为此,西方各国都致力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增收节支;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来的交流与接触,又使天津民众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交流又抵抗的状况渗透在天津文化中,就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化既开放又保守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运用“阶级”和“经济结构”的分析视角,剖析了西方文化霸权的根源、本质及其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流变态势,揭示出西方文化霸权的历史性以及霸权结构中西方文化霸权与政治、经济霸权的关联性,揭露了在西方与非西方的的关系结构中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性。具有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双重视野和关注点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显示出其双重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否会走向“失落的十年”,引发了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的预言能否成真的思考。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依据,从其“两个彻底决裂”、“两个必然”等思想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预言的历史局限性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对待资本主义的策略过于极端。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一、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详细阐述当今除了少数人依然固守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论之外,国内外众多学者经过自己独立研究,都认识到上个世纪 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带头掀起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已经使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资本主义显然已经开始发展到比起列宁那个时候更高的新阶段。至于这个新阶段采用什么新命名,则是见仁见智,互有差别。西方学者多使用“晚期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这些含义较为模糊的称谓。中国学者则更加具体地表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垄断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