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年来的苏词研究者常把“微词婉转,盖诗之裔”用作研究苏轼词学观的重要材料。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引用的错误性,并给了这两句话以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3.
不系之舟     
瓜翁 《社区》2013,(35):11-11
昨夜外出吃饭,回家时,经过莲湖,看见一条小舟泊在岸边,水浪轻和,舟摇摇晃晃,我想起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罢此诗两月后,苏轼病逝常州。因是暮年之作,回想平生,尽管有刻骨铭心的沉痛,但语气平静如水。  相似文献   

4.
浸润书香     
那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面对刚发下来的崭新的《语文》和《算术》课本,我爱不释手。一页一页地揭开来翻阅,忽觉有一种香气溢进了鼻孔。我就对同学说:“哎呀,书页有香味呢。”同桌就将鼻孔贴近书页长长地吸着气嗅起来,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尔后是一片感叹声。老师看着大惊小怪的我们,笑着说:“这叫书香。是书的油墨味。”于是“书香”这个字眼从此扎根于我的心底。我把课本用牛皮纸包好,  相似文献   

5.
一、为具牛酒饭食 “为具牛酒饭食”句,课本中只注“牛酒”为“牛肉和酒”。对“牛酒”这样解释,愚以为不太贴切;为谁办“牛酒饭食”语文课本亦未注明。 先谈“牛酒饭食”,我认为这四个字要联起来讲,解释为“盛大筵宴。牛酒,杀牛置酒,代丰盛的佳肴,”这样讲可以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嘉祐四年(1059)苏轼父子离眉山,沿氓江、长江东下,南行赴京,作《初发嘉州》诗。嘉州即今四川乐山。学界多把这一题目解释为“由嘉州出发下荆州”(如陈迩冬((苏轼诗选》、刘乃昌《苏轼选集》)。但细审诗意,我觉得是初何嘉州出发,即由眉山发船何嘉州的意思。理由如下:(一) 诗中有“朝发鼓阗阗”,“钓台寻暮烟”语。钓台即钓鱼台,《嘉  相似文献   

7.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8.
王斌信箱     
怡: 你这些日子过得好吗?我见不到你的日子真是“难熬”,真的验证了“墙内佳人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煎熬。  相似文献   

9.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文中,有“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句.课本对“眈眈相向”的解释是:“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注释者把“相向”释为“朝着”,这是不妥当的.或许是注释者把“相向”作为同义词复用而释为“朝着”吧!可是“相”字并没有“朝着”的义项.在此,我们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2.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起听风瓯语”中的“风瓯”,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为:“瓯,瓦制小盆、小盂之类。这里风瓯指建筑上瓦制铃铎之类。”此后注家多承此说。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 何为“瓯”?《说文》:“瓯,小盆也。从瓦区声。”“瓯”本是盆盂类瓦器。这种瓦器可作酒杯,亦指深碗,又为茶杯。后一义在唐宋时代常用,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相似文献   

13.
追忆西湖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与其说许多人知道杭州,不如说许多人知道西湖。我总觉得杭州西湖是那样令人神往,充满了古老而灵秀的色彩,所以我便常常由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联想到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我之所以喜欢西湖,只是因为一个故事——白娘子的故事。一个痴情女子的故事,一个凄美而浪漫的传说,一个千年等一回的绝唱。它与西湖一样,是多情的,是动人的,也是伤感的。西湖的断桥,西湖的雨伞,西湖的金钗,都使我感慨万分。一条小小的白蛇,经过深山中千年的勤修苦练,终于脱胎换骨变成了美丽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二册《木兰诗》一诗的最后写木兰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恢复了女地装,使“同行十二年”的“伙伴皆惊忙”之后,诗中有一段作为附文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推雌”。其中“傍地走”一语,课文注释是:“使地走,’贴着地面跑。”此解乍看,似乎合理,但仔细一想,又觉甚为不妥。试想,两只兔子将身体“贴着地面”,怎么能“跑”得起来?这岂不令人费解?其实,“信地走”决不应解释为“贴着地面跑”,而应解释为“靠近了地面跑”或“并排在地面上跑”,才算说得通。而书中解释的错误主要在:“傍…  相似文献   

15.
读苏轼的“醉中走上黄茅岗”、”簌簌衣巾落枣花”等诗词佳句和《放鹤亭记》等散文,我以为除了抗洪的七十多个昼夜苏轼是辛劳的,其余的日子他是轻松欢愉甚至是疏狂的。可是,读了苏轼写的许多书简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他的了解是多么片面和肤浅。  相似文献   

16.
张军霞 《山西老年》2014,(12):34-34
周末回家,母亲拿出一件棉袄给我,翻出一个洞说:“这儿破了,你帮我补补吧。”我拿过来,却发现这件棉袄已经穿了好几年,而且那个洞是磨破的,于是对母亲说:“别补了,这都不暖和了,我给您买一件吧。”  相似文献   

17.
苏轼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苏之于白,由钦慕、效仿而至于并称,堪称两位伟大文人之间的跨代对话。那么,这一倾向是在哪里奠基的呢?笔者认为,是在徐州时期。谨以徐州为中心,梳理和分析苏轼眼中的前代诗豪白居易。从“乐天知命我无忧”,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徐州太守苏轼的影响痕迹。从“我是朱陈旧使君”,可见苏轼对白居易致敬的别样形式,从“燕子楼空三百秋”,可见苏轼已经将对前贤白居易的理解,与自身、眼下和未来无痕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苏轼,不愧是白居易接受史上十分典型和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古文理论中的“道”寇养厚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从总体上看,继承了韩愈的传统。他曾对苏轼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引)就是说,他的古文理论总是把“文”和“道”联系在一起的。《与张秀才第二书》中,欧阳修对自己古文理论中的“道”...  相似文献   

19.
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回答:“无它术.唯勤奋读书而为之,自工。”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从这些文坛名人的经验中可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读和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欣 《社区》2010,(24):63-63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