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通过朴素、直白的语言在小说《死亡预约》中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死亡的复杂感受和矛盾心理。同时,毕淑敏自己也以一个"亲身体验者"的身份阐释了作为隐含作者的她的对死亡的零度体验与大胆关注。小说对中国人落后的传统死亡观进行了批判,对西方现代死亡观有选择的拿来,呈现出作者对死亡独特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文艺思想的基础是真实,真实性是毕淑敏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支柱。从毕淑敏对真实性的追求、表现和局限几方面解析毕淑敏的真实观,可以深化对毕淑敏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个性至上论到个性工具论,再到重估个性的价值,瞿秋白的个性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其与"五四"前后、大革命时期及土地革命前期三个时期的时代特征相贴合。其中,前两个阶段瞿秋白个性观的历史演进具有时代的共性,而第三阶段则体现出其比较独特的个性观的心路变化历程。反思瞿秋白个性观的历史演进,有助于理解个性与社会、时代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包含三个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在译语中构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的很多小说写到了死亡,她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悲悯之情。她能冷静地体察人的生理器官及其变化,能维妙维肖地摹塑人物由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而引起的感觉世界的波动与平静,使读者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本文从毕淑敏对死亡的认识、军人之死、普通人的死、生与死的深思四个方面论述了毕淑敏小说对生命的关爱。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鲁彦周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综合分析了第三阶段即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作品。文章对"生存系列"的六个短篇,对中篇《逆火》、长篇《阴阳关的阴阳梦》等作品中蕴含着的悲剧意味作了揭示,重点剖析了《乱伦》和《孽缘》这两部中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作者创作观的演变成熟。  相似文献   

7.
"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事实,也是理论家们所持续关注的领域。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如何有效介入后殖民批评都值得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在后殖民批评中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对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学状况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仁者寿"的道德养生思想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髓和特色,具有宝贵的养生价值。其大体可分为"修身"养生观和"爱人"养生观这两个方面。通过"修身"和"爱人"这两个方面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促进自身道德的完备和外部关系的和谐,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有助于达到仁者长寿的境界。这种养生智慧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养生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毕淑敏的生命意识是真诚的救赎使命意识、热情的入世看客意识与清醒的医患矛盾意识,因而她在<红处方>、<预约死亡>、<拯救乳房>等小说中创造了毒瘤意象、死亡意象与会心意象等审美意象,同时将读者引入深谷体验、高峰体验与缺失性体验之中."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这是毕淑敏的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象之间的神圣契约与独特的心灵处方.  相似文献   

12.
"八荣八耻"的提出对于树立积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择业观念"三转变",择业心理"两克服",择业负面前提的消除,从而树立艰苦奋斗职业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死亡观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但又各具特色。在死亡的态度上,儒家既信天命,又强调对死亡的超越,墨家通过"非命"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道家持一种生死自然观;在对安葬的态度上,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道家持一种高度达观的态度;在鬼神观上,儒家持模糊立场,最终否定鬼神,墨家明鬼,道家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在祭祀观上,儒家重视祭祀,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结合,墨家也重视祭祀,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道家认为信道胜于信鬼,故不必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小说常常引人入胜,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阐述生命的真理,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和毕淑敏小说独到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零聚焦的叙事模式、讲述的方式以及倒叙为主的叙事时空都让她的小说散发着传统文学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感到困惑;对马克思政治制度正义欠缺坚定信心;探析了马克思三个方面正义观的真实内涵。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欠缺的现实背景下,提出了有针对性三个方面的教育对策:从历史视角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正义"感的教育;从现实生活维度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从实践方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正义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当然,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的某些非理性密切相关。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以梁漱溟、熊十力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儒学现代观;以冯友兰、贺麟、钱穆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现代化观;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为首的第三代儒学现代化观;以杜维明、刘述先为重要代表的并且正在形成的第四代儒学现代化观。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况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构建"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三格局、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创作中的旧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伦理思想、鲁迅的死亡意识、以及他的"鬼气"观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鲁迅与传统的关系并非仅仅一个"反"字所能包容和概括,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