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民生发展时代标志着一个国家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30年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两个30年,中国需要将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到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的民生发展时代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包括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观: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特别强调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他所坚信的社会主义信念观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总结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经验,中国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思想基础,必须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关注中国民生,揭示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和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我们仍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民生的问题突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学当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民生始终是社会主义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民生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而要改善农村民生,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必须要求党和政府增强公仆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都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生观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民生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类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凸显了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各种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参与性的统一、递增性与逐层性的统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强国富民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与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经过深刻反思后作出的科学认识.生态文明观赋予党的执政理念以新内涵,在发展现、价值观、生活方式产生的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贫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欲灭贫穷又以穷为荣、期盼富裕又以富为耻,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勤劳致富光荣,再到富而思进、注重公平的过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贫富观的嬗变过程和思想轨迹,无论是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对于树立正确的贫富观,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生政治既是一种政策工具,也是一种价值目标。民生政治观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结 果和社会主义政治观逻辑演进的必然产物,也是执政党面临各种挑战的应对之策。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知识 基础,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协商对话为基本方法,民生话语系统为基本内容构建民生政治观,以此消弭当下 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分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重视民生建设.建党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切实巩固民生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制度创新,重视民生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等.上述基本经验,给我们当前加强民生建设以极其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生理论的扬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毛泽东民生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与创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效破解了毛泽东留下的民生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邓小平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生理论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尊重人民群众是民生主体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重视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处理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文明与道德的关系,有的担心文明对道德的侵蚀而拒斥西方的文明。孙中山则将文明与民生联系起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文明与民生难以调和,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只有通过激进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尚处于贫穷的农业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将中国引向富强之路。文明与民生在中国是可以并进的,中国越文明,越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孙中山对文明与民生的矛盾的思考及其所持文明与民生可以并进的态度,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体、出发点、终极目标和民生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4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关注青年民生,促进青年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青年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青年的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更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