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管理伦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理论体系下的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而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是管理伦理的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道德、组织道德、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也是推进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结果.文章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管理伦理、制度伦理、法制伦理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及与现代社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的当下性建设就必须推进三个伦理概念及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的利用和改造,最现代的法制也有古代法的影响。中国传统法文化关注人生,重视社会实践,它的主导价值功能在于强调社会个体的道德自觉。这种重道德自觉轻个体权利的法文化价值观并不完全与现代法制相悖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西方法文化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中国则偏重于强调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中国人对法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如何通过礼的引导与法的惩戒来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二是如何置个体利益于家庭、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之中。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法与礼都不应该首先考虑社会生活中“小我”之权利,而应该把“小我”融汇于社会、国家乃至整个宇宙的相互关系之中。个体价值的实现应以家庭、国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制的转型王友才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时期。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传统法制也处于深刻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以实现法制的现代化。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法制发展史上一扬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的落后、腐朽部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滞后、阻碍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无疑会对现代化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同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挑战、冲击和考验。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凝聚起来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道德学说和伦理学说的总体。我国传统道德中存在着很多优秀的东西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比如: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道德情操,勤…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的扬弃与道德现代化余陶道德建设首先要面对厚重的传统道德。但道德建设的目标应当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实现道德现代化。我国几千年的儒学传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在中国历史上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儒学的基本精神是...  相似文献   

6.
法制主体的现代化是中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因素之一。而谁是法制现代化的主体性因素,这就要从实行法制现代化的原因主体和实现法制现代化的结果主体来区分。从法制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来考虑,无论是法制现代化的原因还是结果主体,中国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就应该首先从这两个主体中提取最为共同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法制现代化,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民族自身的法文化。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都是放眼世界的,然而又都以本民族的传统为基点,从而必须面临大同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其解决.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从道德、知行、民族与国家三个方面对孙、康二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考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含义,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法律、法制,法治与专制、人治的相互关系,法治的基本内涵与标志是民主政治与法律权威;与专制相结合的法制不是法治,只是人治的形式之一。法治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但将“法律全都转化为道德”的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治需要弘扬优良的法律文化传统,但在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理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治国理念,是一种崇高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具有物质和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富与民富相统一的内涵特征。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精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扬弃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理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意识形态诸多领域中 ,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极其密切。不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尚对文艺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优秀的文艺还对一定社会的道德、理想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型新时期 ,文艺更肩负着参与社会道德、理想变革与重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和伦理研究依循制度化到法制化的逻辑构建过程,是制度伦理到法制伦理观念的刚性化构建。这一过程既遵循道德发展向法律延伸的逻辑统一,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道德与法律的时代进步,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观下的现代伦理发展提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发展之一,应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形态下的道德法律统一观的观念形态构建为基础,以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度建设为重点,由普适性的制度规范教育实施到法制化观念的刚性构建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凯  秦在东 《中州学刊》2005,21(5):123-126
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法律的最终实现来完成,而只有符合社会基本道德的良法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进而推动人们对法律的遵从.在道德失范的情形下,道德就无法对法律的实现给予支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必须对我国现实分裂的道德予以重构,强调道德分层化、官德法制化、民德社会化和法德和谐化.惟此,才能推动我国法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存在着客观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情结、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相脱节、道德践行的免责困境、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道德生活脱离社会根基等。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是实现优序良俗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因此,克服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客观困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道德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说,实现道德现代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国伦理的国情有个正确的认识与把握,二是道德现代化的方法与途径。前者包括传统伦理精神的特质及其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后者即是道德现代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意图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践家和致力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不能不对内容广博的中国乡村文化,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村落家族文化给予充分的关注。在中原大地农村,村落家族文化经受了法制现代化的洗礼,在社会不断变革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与法制现代化在差异与契合中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范式。中国国家法制现代化肇始于清末,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中国农村的法制现代化才刚刚开始,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按照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农村的法制现代化既不能机械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也并非盲目继续以往人治天下的传统模式,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就是在继承村落家族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制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刚 《社会科学》2002,(11):53-57
人情传统与法制精神并存是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本文从人情世故、熟人社会、关系社会、面子社会、人治传统与伦理社会等多重角度 ,分析了人情社会的特征 ,揭示人情与法制的冲突已成为现代化进一步深入的障碍 ,进而提出告别人情传统、走向法制社会 ,并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和法制现代化都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法制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传统社会的法律转向现代社会的法律,从乡村社会的法律转向都市社会的法律。城市生存方式具有集中性、流动性、专业性和异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使都市社会的法律亦即现代社会的法律得以产生。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城市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现代法治在中国的实现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面对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实践,道德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道德建设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以及道德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等事关道德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这一席卷世界的历史潮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变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机制。而作为静态意义上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又是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制现代化革命,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植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