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一月中旬在昆明召开。于光远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的讨论,贯彻了双百方针,采取了专题讨论的形式,集中讨论了政府体制改革的总论、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交流了情况,明确了中央有关方针政策,探索了我国古代和外国可资借鉴的东西,提出了改革中的问题和对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企分开是政治制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交叉点,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政企分开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的关键,而机构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保证。因此,只有通过政企分开,实现转变职能,才能真正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  相似文献   

3.
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干部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对创新制度、推动制度落实比较重视,而对各项改革制度在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研究探讨不够,  相似文献   

4.
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他改革的重要条件。对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机构改革,邓小平同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学说和行政科学理论。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作指导,积极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机构改革,都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这是邓小平给我们确定的一个总原则。相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来说,为什么我们在…  相似文献   

5.
作认真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流程是:改革方案是由政府领导人和智囊班子制订的,改革政策要靠各级政府机构推行下去;同时,又只有政府才能对改革措施加以修正,相应地改革的荣誉由政府享有,改革的责任也由政府承担。这一事实表明,政府已成为改革的主角和主要推进力量。 然而,也正是由此所决定,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悖论。改革要削弱行政机构的影响和权力,而改革政策又是政府制订并由行政机构实施、贯彻的。因而令人担心的是,行政机构是否会认真地贯彻实施终将会削弱自身权力的政策;从而,改革政策究竞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干部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的干部制度仍然显得很不适应,正如赵紫阳总理指出的那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政府的职能将有所转变,政府机构和干部制度也必须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没有这方面的改革,就不可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赵紫阳答南斯拉夫《新闻周报》总编问)这就是说,我们的干部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现代社会活动的特征,把科学决策提到 领导体制的最高地位。建立健全、有效的决 策体制,已成为实现科学领导的重要条件, 这也是当前我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早在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的改革》的讲话,不仅讲到了政治体制改革 的巨大意义,并就领导体制、干部制度、党 的领导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他着重指 出:权力过分集中是我们在领导制度上的主 要弊病之一,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重要根 源。“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  相似文献   

8.
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此必须认清这一特殊的世情和国情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增强改革的紧迫性。要理清改革思路,做到既坚决果敢又不失灵活;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成果。要保证中央权威,在发展和稳定中“渐进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机制与相应社会秩序良性互动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9.
县政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从县级机构改革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立场更加中立、更加理性,给整个政治体制带来的风险也最小。因此,县政改革最为可行。将县政自治作为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对县级人大、行政与司法系统进行综合改革,以新的权力来源实现县行政主官对一县政治经济和地方民众的真正负责。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上层建筑,即县域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干部制度(注),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干部的产生,更换和各级党政机关职能部门负责工作人员的任免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政治上否定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并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进行了干部队伍的更新,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领导职务终身制的理论根据——“培养接班人”并未否定,  相似文献   

11.
官僚主义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主要弊端之一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祸害”。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一文中 ,指出了官僚主义的体制原因 ,即 :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 ;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 ;行政法规的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 ,邓小平提出了消除官僚主义的主要途径。邓小平同志的这篇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对于我国当前深入进行国家机构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县政改革及其创新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极为重要。针对当前我国县政改革创新存在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制度化转成等问题,我国县政改革要从"上下互动、左右制衡、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的改革思路出发。既要从纵向上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理清市县权力关系和县乡职能划分,实现市县平级分治,均衡发展;又要从横向上推进县级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既要每一项改革纳入整体的县政改革当中,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更要"协同推进",加强中央与基层、政府和社会、实践与制度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目前,以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整体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已从中央到地方有计划、按步骤地全面展开。这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谋求管理职能和行为合理化、适应...  相似文献   

14.
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基础。因此走好这一步,对推进改革事业协调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使机构改革达到党和国家预期的目标,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分析与设想,和同志们共同讨论。 一、政府机构的现状和实现改革的目标 地方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宏观管理和简政放权、搞活部门和企业工作的原则,着重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减冗员。其中政企分开和转变职能是地方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关键,而政府的经济管理大系统则是机构改革的一个重点。总的目标是,通过改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角度强调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此之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有两件事情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为标志,政治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二是以"5+1"文件①的集中颁布为标志,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干部监督(反腐败)、干部制度改革与执政能力建设之间显然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对我国当前形势的分析,把反腐败的制度创新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干部监督为载体、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进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年的历程。应该说30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开展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贯彻改革的渐进主义策略,走渐进发展的道路;能够保证中央和省、市级政权组织对县级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进行有力的领导;构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将产生整体性、全局性的政治效益;向下延伸到乡镇,对于衔接已经进行了20多年村民委员会的民主政治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贾肖钰 《阴山学刊》2010,(4):117-121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党政关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在近三十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改革的先导和指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机构在2030年之前,既不会按照精简——膨胀——再精简的模式循环下去,也不会按照企业型政府范式逐步成为一个"小政府",而是保持较平稳的态势,同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已日益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搞活现有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的问题。——实行干部易地交流制度,从目前一些地区摸索、试验的实践过程来看,对于充分发挥干部的才能,摆脱关系网的束缚,拓阔干部视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十分有益。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出,要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干部交流,已逐步形成制度。实行干部交流,搞活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已经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应该包括治理理念更新、组织机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要狠刹"四风"问题抬头趋势,严肃治理"庸政""懒政"和为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营造创业创新、务实重干的优良政治生态;优化政府部门组织结构,规范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培育创新文化,培养扶持创新型干部和人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理念多,实质性举措较少.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压力型体制的权力制约、利益来源的上级依赖,如果中央要实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地方官员也很难形成阻力,加上表现政绩的群体追随效应,地方官员反而更会在实践中创新改革方式,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际上,中央在政治体制上也作了一些实际工作:如在全国范围内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举方式改革不断涌现;直选地方党代会代表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验继续推进;公推公选县长及地方政府官员的实践探索已经开题;区县人大代表群体竞选现象开始显现.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些进步.但目前的改革步伐较慢:一是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试点经验尚有未被中央逐步规范和推广的趋势;二是"人走政息"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民荐候选人"和"自荐竞选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四是缺乏明晰的政治体制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现阶段,中国改革最高决策层以巩固政权为依归,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紧迫需求来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寓于构建和谐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