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我国回族中,杨姓人为数不少。这本是一个汉姓,其来源值得探讨。兹将个人浏览有关论著所得,述之如下。 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二)中说:“杨姓回回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北京者居多。考其来源,有谓明初自南京迁来者,钦天监杨家,世任钦天监职,想其先世必为东来之回回天文家。又有原羊市角头之羊家,传系伯颜察尔之后,原以住地为其姓氏,迁居山东益都,改羊为杨。今北京只有羊市口,不知羊市角头了。”薛文波首次指出杨姓回族来源,简明扼要,至为可贵,但需做些补充。首先,“钦天监杨家”,笔  相似文献   

2.
伍氏家族居住在以南京为中心辐射至上海、北京、常德等许多地区,约有一千余户。其始祖为明代从撒马尔罕来南京“回回钦天监”任漏刻科博士的伍儒。伍氏家族出过大阿訇伍遵契以及中共领导人林伯渠夫人伍复明女士等著名人士。600余年来,伍氏家族分化为两支:一支被同化为汉族人,一支在发展中则将汉人同化过来,扩大了回族队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并非汉族文化的符号,它包含了在中国的许多民族的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及回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明代以前的中国文献,很少涉及穆斯林的宇宙观念。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明代以前,尚未出现中国穆斯林在哲学和天文学理论方面的有影响的著作。这些著作,要到清初以后才开始出现,其代表人物有王岱舆、刘智和马德新等人,二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注重回回天文学,是要利用回回天文学家所掌握的术数知识为其服务,他们崇奉儒教,对穆斯林的哲学观和宇宙思想并不感到兴趣,故回回天文学家在中国钦天监中工作400余年,他们的宇宙观念却没有得到传播。这个方面,只有通过伊斯兰教组织和穆斯林知识分子自身的工作来完成。这里所要讨论和介绍的就是刘智的《天方性理》。此书的作者刘智(约1660~1730年),是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青  相似文献   

4.
"古鲁仁波切都钦"的类型,依据"都钦"(dus-chen)一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内涵,具有两种的类型,即会供诵经与金刚法舞会.这两种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增扎西 《中国藏学》2023,(5):11-20+211-212
钦·索南本是西藏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在夏鲁寺佛殿内绘制的7铺壁画被誉为具有尼泊尔风格的典范之作,7铺壁画均署有钦·索南本的名字,因此他也是在作品上留名的为数不多的古代藏族画家之一。文章以《钦氏诸格西历史》和《钦·南喀扎传记》两部藏文历史文献为材料,对夏鲁寺元代壁画作者钦·索南本家族、居住地以及画家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考证。钦·索南本出生在古老的钦氏家族,在邦国时期钦氏是工布地方的首领,因平民起义迁徙到雅隆;吐蕃时期钦氏与王室联姻成为吐蕃豪门贵族,为“三大外戚家族”之一,显赫一时;吐蕃政权灭亡后,钦·相布拉迁徙至后藏年堆达策地方。此后钦氏致力于佛学和讲传《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为年楚河流域六大书香门第之一,家族中涌现出了钦·南喀扎等多位著名学者,钦·索南本或是钦·南喀扎的弟弟。  相似文献   

6.
格鲁派在创立后的五百余年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其中以著名的六大寺院最为典型,成为所有格鲁派寺院的楷模,是藏族地区寺院教育的最高学府。一座寺院犹如一所大学,其中设有专门授习显宗和密宗的显宗学院和密宗学院,授习天文历算的时轮学院和授习医药学的宗学学院.所以,我们对六大寺院的学经制度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对整个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就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 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拉萨三大寺的组织机构分拉吉、札仓、康村三级管理。拉吉是由各札仓堪布、堪苏(卸任堪布)组成的磋钦会议厅,是全寺的最高管理机构,推选德高望重的高僧充任总堪布(法台),执掌全寺。总堪布之下有磋钦吉索(总管)、磋钦协敖(总法官,又称大铁棒喇嘛)、磋钦翁则(总引经师)等几个重要僧职人员,分掌全寺财务、僧众纪律、僧众诵经等事宜,对外代表全寺。  相似文献   

7.
广西钦廉一带的"天涯海角"是我国历史上有地物为证和确切空间范围的"天涯海角"之一,这种地物标志就是天涯亭和海角亭.自宋至清末,有大量吟咏广西"天涯海角"的律诗和文论.广西的"天涯海角",实有恢复和旅游开发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一)京族共有三千九百多人,80%以上分布于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的南部,其余的散居在邻近的钦县等地,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县境西南隔北仑河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邻,东接钦县,北面与广西僮族自治区交界,南面是北部湾。京族人民居住在北部湾的(氵万)尾、巫头等岛屿上和滨海的山心等村落里。(氵万)尾、巫头都是面积不足十五平方公里的沙岛,距海岸很近,潮水落时是一片沙滩,可徒步往来,潮水涨时四面环海,是天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于1989(《西藏研究》2期)撰文《藏学研究在台湾》,读后颇受启发,尤感对蒙古学家札奇斯钦先生在藏学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向国内学界特别介绍的必要。在我国台湾学界,札奇斯钦先生是以蒙古学家盛名于世的,但他同时也是藏学研究的驰名学者,尤以研究蒙藏关系史而著称。所以这里我们对他有关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景颇族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等县,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临沧地区的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人口119209人(1990年统计)。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又称克钦(kachin)。景颇族内部主要分景颇、载瓦、勒期、浪速、波拉等不同  相似文献   

11.
缅甸的钦族     
宗教信仰今日的钦邦有4种比较流行的宗教。崇奉鬼神的人最多,其次才是基督教、镑景洪教和佛教。这里主要介绍镑景洪教的情况。镑景洪教这个名称迄今仍鲜为人知,甚至连许多钦族人也可能未曾听说过。镑景洪  相似文献   

12.
宋、金二国,宋的兵员数量远过于金,然北宋王朝却在金的进攻下遭遇徽钦二帝北狩,政治腐败确乎原因之一,这也是宋金关系研究的关注点,但是,一场战争不仅紧密联系谋略等软件,而且需要士兵体能、军政建设等硬件做基础,坚固了战争所需的硬件建设可推进、提升战争胜利的比率.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藏族著名学者司徒班钦不仅在佛学、文学、医学和历算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在藏族艺术上也有非凡的成就。他在继承传统藏族艺术题材和风格的基础上,游历西藏、云南丽江、大理等地以及尼泊尔,充分吸收各地艺术养料,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被后人称之为新噶玛噶智画派,对后世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康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克钦是其中一个人数较多的民族。“克钦”、“康卡”等是缅族、掸族(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本族自称“景颇”,意思是“一个人”。同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景颇族系同一民族。克钦族是蒙古人种,克钦人的古老传说提到该族的发源地是“玛壮信克亚蓬”,原  相似文献   

15.
<正>唐卡是藏族美术中独具风格的绘画形式之一,内容多以神佛人物为主。其品种多样,根据工艺制作形式可分为布画、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根据不同底色可分为彩唐、赤唐、金唐、黑唐等;根据不同风格可分为尼泊尔画派、齐乌岗巴画派、勉塘画派、钦孜画派、噶赤画派等。西藏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精品唐卡,其中的元代八思巴肖像唐卡,就是一件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元代八思巴肖像唐卡长270厘米、宽148厘米,质地为绢布,约完成于公元13世纪。此幅唐卡的主色调是红色,背景为深蓝色,  相似文献   

16.
《勒包斋娃》是一部流传于我国云南德宏边境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缅甸克钦邦一带的克钦人中也有广泛影响。它以创世为题材,以全韵体的诗歌为其语言形式,长约万行,是目前发掘整理出来的我国创世史诗中篇幅最长之一种。 史诗系由大经师斋娃在本族最大的宗教祭典目瑙纵歌中世代吟诵传唱而逐步形成。现在,目瑙纵歌已形成为景颇族的传统的民族节日,受到党和政府的承认与重视,同时也受到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云南西北部怒江、独龙江流域居住的独龙族、怒族等邻近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通的"议式语言".这种仪式语言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分享杀牲后的肉食过程体现出来.在这一地域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都依赖于这种仪式语言展开.虽然目前这种分享的仪式日渐式微,但分享的意识依然体现着族群内部的"社会结合"方式.通过独龙族仪式语言的个案分析,旨在与利奇关于克钦社会的"仪式语言"研究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8.
乌钦音乐的历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钦作为达斡尔民间说唱形式,历史悠久,深受达斡尔族人民所喜爱."乌钦",是吟诵体的叙事长诗.它比一般的民歌更讲究格律,衬词带有规律性,篇幅长达上千行,最长的超过万行.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达斡尔族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巡防守边、反抗斗争等 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元朝时期有一种独特的葬俗——独木棺葬,独木棺在河北沽源梳妆楼墓地、蒙古国胡拉哈一号墓园、俄罗斯南鄂嫩河左岸钦丹特I号墓地等地均有发现,这种葬俗源自南西伯利亚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拉孙文化。9世纪以来,随着室韦西迁,在蒙古高原中部也出现这种葬俗,独木棺外有用金属箍的习俗,其材质与墓主人身份等级有关。独木棺和潜埋虚葬葬俗的传播路线,印证了蒙古部起源于今呼伦贝尔一带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西藏农业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人类传统的经济形式。西藏农业,大约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西藏农业大约起源于七天王时代。七天王时代及以前漫长的原始社会,在典籍中,目前尚找不到有关农业的记载。在西藏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诺今、堆色、鲁赞、马桑木古、色热木吉珠等部落和以后出现的钦木、象雄、年如怯嘎、怒玉林古、年如夏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