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了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本性理念的文学价值观,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咏物诗歌在作家物象审美与抒怀忧郁的交融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必然结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文本的创作表达了觉醒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以及在当代美国社会更多的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发出了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正是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才使新近的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在新世纪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市场选择和文化选择.应确立合理的创作取向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彰显民族性,强化文学交流意识和人类意识.这将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良性健康发展,使其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目前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主要在于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不是建立在必要的文学积累与储备上,已经演变为知识的自我推演与整合,从而导致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实践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距离,知识的交换只能在知识生产的内部完成,又反而加速知识生产的运转,最终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无根和膨胀.化解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应着力改革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生产主体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积累,让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改进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方式,把文学理论知识真正引向广阔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种理解是表现人的现代社会生活,因为现代意识毫无疑问地应该象盐一样溶化在生活的海洋里.这样,大量现实生活内容就被引进到文学的“盐田”里来.“盐田”就是纪实文学,无论改革伦理生态灾难体育交通知识分子问  相似文献   

7.
自我精神人格的守护--评陈染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波 《北方论丛》2004,(5):49-52
陈染在当代文坛永远是一个谜.她的创作独具一格,在中国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小道吃力行走.执著女性自我空间的守护与探索,对个体欲望的表达和肯定,对个体价值和精神的尊重,以她女性特有的视角抒写女性意识和人性的张扬,从而理性审视和反思了女性自我精神人格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理论为民族文学提供了一个差异、多元、平等的自我书写与自我发展的语境,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必须运用后现代理论,深入挖掘民族文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批评的书写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表面化、模式化和空洞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是创造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李清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以伸张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 ,她是通过努力把自我确认为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来伸张其主体意识的。这种主体意识的伸张反映了李清照对社会现实规范的女性视野之下的深刻认知 ,也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权利的诉求与捍卫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非实践性品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理论建设与社会文化实践、文学实践相隔离;文学理论建设失却了对文学活动的有效导引和解释能力;文学理论建设对自身问题的漠视及自我导引、自我解释能力的缺乏.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非实践性品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点:文学理论建设自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理论先行的生成惯性;文学理论生产与消费的学院化、专业化;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过度分治;文学理论界理论反思意识的普遍缺乏.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非实践性品格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点:理论创新能力低下;文学理论建设失范、无序;文学活动失去了必要的理论看护与导引,文学活动的发展趋向无序与低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09,30(3):129-132
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既背负着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又遭遇着物化时代的新困境,积聚着自我否定、自我解构的危险.普遍考察现代文学教学现象,总结自己的教学体验,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历史观念失偏、文学意识淡薄、教学方法有悖文学教学规律等是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之,有必要进行合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李丽 《江西社会科学》2008,3(3):115-119
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散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其散文作品中蕴涵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审丑意识和忏悔意识.他的散文不仅为现代散文增添了深沉严肃的内容,更为其创作注入一种真诚严肃的品格,将散文表现自我、真实的特性推向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于文论史上作家“自我”概念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以来文学变革总的趋势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也加强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作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文学的进步具有了同一性。但是,这种创作自我扩大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代表文学进化的唯一可能方式,由于读者意识的觉醒、由于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和合作要求、以及由于话语表达问题的新的认识,这种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自我”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变革过程的一个特殊关注点,当时的倡导确实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然而今天站在纯粹学理的立场看,也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莫言与福克纳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伟  朱宾忠 《江汉论坛》2007,(4):121-124
莫言与福克纳在创作中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和遭际,探索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情感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他们不排斥生活的真实,然而更重视"条理的真实性".他们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独创性,主张文学的功能在言志和自我宣泄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以此改良世道人心,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钟菲  李倩 《江西社会科学》2005,15(12):210-215
瞿秋白全部文学活动中主要的异质文化资源来自于俄罗斯文化和文学,而在众多的俄罗斯作家中对瞿秋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作家首推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宗教观和自我反省、自我忏悔的意识为瞿秋白提供了思想的水准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7.
涂鸿 《天府新论》1999,(4):78-83
世界之交中国现实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生活与人们精神需求的深刻变化,导致了文学的深刻调整与剧烈变化。无论我们在情感上承认与否,当代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自我精神沉沦于大众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兴盛,从“自我”的寻找开始,至80年...  相似文献   

18.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主要途径:再次,话语和话语空间的生产是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将关于土族的历史想象、神话传说和民俗事象与现代诗艺融为一体,是阿霞对民族文化认同诗意建构的积极担当;主动顺应当代诗潮,结合自身经历与民族文化心理,多维度呈现女性意识的自觉与变迁,是阿霞对女性诗歌路向的个性化探索;择取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历史积淀,对当代人的生命经验展开知性书写,体现了阿霞的丰富学养和创新意识。由此,她不仅在土族文学中,也在整个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独树一帜,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带着文化建设的企图而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标榜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民族的自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未免偏颇,走向了民间和地域文化,从而限制了自我的视野,没能真正挖掘到民族文化之"根".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偏差,未能实现他们重建的企图,但他们所走的这条寻"根"之路,却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