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觉与功利的统一,也就是美感的两重性,是五十年代美学问题讨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见解.它从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出发,在更深的层次里,说明了审美意识的本质.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见解没能充分展开.最近几年,随着形象思维讨论的深入,它愈益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但同时也遭到激烈的非议与诘难.持反对意见的同志把目标直接对准了直觉,认为用直觉解释美感现象,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理性的,是有意散布神秘主义,把审美引入歧途,其实质在于重蹈克罗齐的“直觉即创造”的复辙,搞唯心主义,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2.
柏格森生命本体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在于通过客全对象的感性形象来显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唯有直觉体验才能不从任何功利目的出发,直接把握到生命本体,发现或认识美。他认为美感的本质在于轻松、敏捷、连续性的自由意志。在冲破黑格尔理性主义美学的统治方面,柏格森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审美直觉论     
审美直觉(AESTHETIC INTUITION)一词曾热于美学界。近年来,美学领域对审美直觉的研究大致分两个方面:(1)感性领域的研究。它把审美直觉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来研究,限定了研究审美直觉的范围,忽视了审美直觉的理性功能;(2)理性领域的研究。它把审美直觉作为表层心理结构的显意识来研究,忽视了审美直觉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感性功能。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富有意义的见解。但如何解释审美直觉或直觉在审美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认清直觉与审美心理因素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就有必要把直觉在审美、认知两个领域中的作用区分开来。因为在审美、认知活动中,直觉主体所接触的对象并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新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审美直觉的特性、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异同、以及科学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是科学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出的一种对科学客体美的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较为迅速而直接的综合判断。科学审美直觉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它不能由创造主体作有意识的期待,而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它具有整体洞察作用的认识能力,其洞察作用是一种无需推理的直接的理智把握;故其形成所表现出的是高速、中断和飞跃。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就“异”而言,主要是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的中介环节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者在人类的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中都具有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谈审美关系     
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关系涉及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之下得以显现,审美主体获得美感又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因此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游"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它的发展历史漫长,而且涉及到许多文化领域.本文力图从"游"与"学"、与"政"、与"艺"、与"乐"的关系及审美表现等方面,对"游"进行文化审美的分析.认为"游"是人的生命生存中的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从缘起之初即具有超越此在现存境况的意义,内涵着主体的身心自由愿望,它的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目的意义,它在实现形式上是最实际的,而在本质上却又是最心灵最超越的,是一种审美心灵性的直觉直观.  相似文献   

7.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在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历史地塑造着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历史—实践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由审美感觉层次、审美经验层次和审美直觉层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 ,成为巴金艺术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锐感悟、执著追求、不懈探索,进而生成独特的美学透视、美感领悟和审美直觉。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创新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主体之维。就其本质而言,在它所关涉的对象(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的美,无论是其概念及其目的,还是其外在的特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其本身生发出来美。  相似文献   

12.
审美信息沟通与美感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信息化的发展正充斥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而作为这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的当代美学 ,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信息化”变革。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信息沟通 ,是一个关涉美感生成与信息传输、整合、创造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本文试从审美信息的传输以及沟通方面联系到美感的特殊性 ,力求对审美活动当中主客体的双向交互沟通活动得到一个新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审视的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掠为己有"的功利心态到"观赏"的态度的过程,正是人对物品的价值的确认过渡到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确认的过程,对象获得"美"的过程正是人类本质力量渗透其中的过程。中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产生的论断的过程中,离不开两大表现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本质力量之间或"对位"或"错位"。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相似文献   

15.
对于美感的成因问题,目前美学界尚在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由于审美客体的某些自然属性决定,也不是审美者虚无的观念所致,而是人们从可感的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上看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创造力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美感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科学地揭示了美,以及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问题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它不仅关涉到主体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关涉到主体与客体的多种特征的多重联系。在这样一个由无穷的联系织成的网络中,寻找出一条容含其他各种联系在内的常在的联系来作为结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很显然,只有在我们找到了这条常在的联系,即正确而透彻地理解了美的本质以后,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各种审美活动的实质,从而才能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审美感受力方面把美学推向前进。本乎此,本文愿从主体的角度或审美心理的角度就美的本质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微型小说是以微小的篇幅叙述细小的生活片断来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善于以各种“审美场” 引起读者美感的文学样式;“审美场”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容相汇、同构同化的最佳审美现象与最佳审美境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是它的三个要素。而微型小说以审美场见长。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公共关系的审美心理,具有以下特征:1、构建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公共关系,其审美包含理性的思维;2、想象在公共关系的审美中能够丰富审美感受;3、激发感情能使公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4、理解是公共关系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种美感;5、公共关系美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审美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音乐基础能力的乐感则体现着音乐主体的音响组织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把学习视唱练耳的思维习惯与审美意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体会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的美感和情感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培养音乐主体的乐感中实现视唱练耳的审美教育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