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玉峰 《职业时空》2008,4(2):58-5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他们是农民户口,但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人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或者边缘人。农民工一方面为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当今一个个住宅小区在市郊林立,一片片农耕地神速地消失,农民从土地上下岗了,像工人一样离开了生产的“车间”,开始了新的谋生。“下岗农民”现在感觉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北京市郊的三元新村  相似文献   

3.
以前,“工人老大哥”的称呼让所有农民兄弟都羡慕不已,他们“铁饭碗”的工作更是让多少旱涝不保的个体户心生嫉妒;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们面临的却是“下岗”、“失业”、“再就业”……明天的他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经历了由“个人流动”转变为“家庭流动”的过程,而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成为“二代移民”,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洗脚离田,开始进入城镇生活。尽管这些人的户口已经实现了“农转非”,从制度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是市民了,但要想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恐怕还有一个漫长的磨合期。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所谓覆盖面小指的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参照国有企业办法实行的城市集体企业的职工,而农村地区居民和带有农民身份的工人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社会群体,通常称之为“打工的农民”。人们常常认为农民工有两面性,按现行的户籍制度,他们仍属于农村户口,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又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镇社会,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变迁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8.
一个游客来到一个采石厂,问了三个工人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回答:“你看不出我在切割石头吗?”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是在养家糊口。”第三个工人放下凿子,挺起胸膛,很骄傲地说:“我在盖教堂!”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发挥农民工在城乡联动中的桥梁作用,首先要培育具有传统农民和现代工人双重身份的“农民工”,根据“农民工”的意向或条件,或者使其转型为“新农民”,即“产业农民”或“现代农民”;或者转型为“产业工人”,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相似文献   

10.
《导刊》2000年第四期以“农民兄弟怎么了”为题,发表了一组关于近年来在一些干群关系紧张的农村,少数“农民领袖”凸现,乡村政治异军突起的文章,引起社会关注。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一书,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大胆的探索,提出和界定了“非制度政治参与”这一概念,使人们对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和农民政治参与,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个全新观察角度,值得人们认真阅读。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这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特色。应当说,中央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十分关注的。中央一连几年下发的1号红头文件讲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在华北的农村地区流行着一句土语:当工人去。这是几辈子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一种向往,其中追求身份上的变化是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在华北的农村地区流行着一句土语:“当工人去”。这是几辈子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一种向往,其中追求身份上的变化是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两代城市外来工。第一代生于50、60年代,他们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生于80年代,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生于70年代的农民,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一代。如今,第一代外来工大都已经返回农村,而构成今天外来工主体的是“新生代外来工”,除了户口簿上的“农业”二字,他们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职业已经基本无关。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能吃苦节俭,不愿再回农村——然而,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被称为“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题;而农民进城务工,也是城市管理者的一个“烫手山芋”。但是,在近日闭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哈佛大学珀金斯却从涌入城市的“民工流”中,看到一年数以十亿元计的商机。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也作如是说:今后二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网》3月15日刊文称,我们走郊区城市化的道路能不能避开三个陷阱,将是中国非常现实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第一个陷阱,像英国工业革命时的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破产,让他们成为城市平民,作为工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这个陷阱有很多国家都掉进去了。第二个陷阱,大量的工人进城来了,对他们是什么样的待遇,怎么样利用他们?最典型的是把他们骨髓里的油也榨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研究背景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 ,中国掀起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浪潮 ,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打工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流动群体。据估计 ,这一群体的人数已近亿 ,并且仍有强势增加的趋向 (段成荣 ,1998)。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模式 ,流入城市的农民往往会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来自于城市社会的巨大冲击 ,加之流动本身带来的生活的不稳定性、职业的频繁变更性、行为的短期性 ,使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家乡人 ,从原有的农村社群中分化和剥离出来 ;然而农村文化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迹以及制度的限制又使得…  相似文献   

17.
小小环球     
中国/“三陪”小姐赚谁的钱“三陪”小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三陪”小姐在中国,不仅活跃于城市,有些乡镇“三陪”业务也十分活跃。河北一小城1996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待费为上千万元。同年,“三陪”小姐从那里拿走的也是这个数。这种现象又何止河北特有。陕北某市地处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谁能料到这贫困的城市,有“三陪”小姐出没的酒店、舞厅达160家,光包厢就有800多间。至于“三陪”小姐一年能从这里赚多少钱,按其兴旺程度看,不会是个小数目。照说,工人、农民、职员拿的是月人不丰的工资,而私…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桂华 《社会学研究》2007,22(5):84-110
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从出现的频率来看,除了“改革开放”一词之外,“农民工”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并不奇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问题都必然与农民有关。农民虽然一直是中国的弱势阶层,但“农民”一词却在中国主流话语中高频率使用。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到晚清洋务运动以后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快速推进工业化、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解放,都反映出中国农民作为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力量,不断地在改写中国历史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正式入住城市,成为向往已久的“城市人”。由于城市与农村存在差异,进入城市的农民要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求他们进行再社会化。在再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是有所区别的。据调查表明,新进城定居人员主要是由中青年务工、经商人员构成的。当他们的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