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两年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带来了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伟大奇迹,应加以总结和推广。结合四川实地重建工作,仅从抗震救灾的经验来归纳,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灾后重建;三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的重建评估工作总体上呈现畸轻畸重现象.具体表现为:1)重“物”轻“人”的倾向,或者说传统的地质、环境、经济等技术评估占多数,社会影响评估比重低;2)表现出极强的宏观政策导向,而政策又取向技术偏好;3)灾害社会评估和重建社会评估概念被混淆使用,愈加容易导致重建社会影响评估在实践中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社会影响评估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介绍了社会影响评估概念,分析了社会影响评估的必要性,提出灾后重建评估应该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汶川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困境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理性、有效地展开.从国家和社会关系演进的逻辑来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多的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通过对民间组织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困境与发展机制的研究,不仅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深化完善.本选题从研究民间组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问题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论证民间组织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绍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
2008年5月12日所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西南地区,尤其是羌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民族文化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大地震以来有关羌族地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方针与进程,并结合本人所参与的重建规划工作与研讨会中的体验,对羌族地区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文化重建与灾区经济重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2018年,是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8年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96篇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十年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的基本情况,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分析,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重点分析16个知识聚类的相关文献以及该领域的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国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受公共政策驱动明显;研究总体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研究内容以物质重建为主,精神与社会关系重建有待提升;研究方法以宏观应然的经验研究居多,理论和实证的数据选取与运用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7.
阙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
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使四川面临着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严峻考验.资金来源对于灾后的重建是关键问题.财政资金、对口支援、国内外援助等资金筹措渠道固然重要,但灾区的未来发展不能光靠扶助.本文在阐述了上述筹资方式的基础上,基于多种筹资方式互补的思想,对灾后资金的特点、优劣势及其灾后重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探究灾区筹资方式的多样化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元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作为四川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以及通往主要景区的交通线所在区域.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四川旅游业,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认为,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在灾后重建四川旅游业,可以采用启动市场、震后营销、重新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文化重塑、探索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安琪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4):18-25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孙语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
汶川地震救援为中国红十字会提供了第一次大量参与灾后重建的机会。政府鼓励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与政府和普通的NGO相比,中国红十字会拥有自己参与重建的条件和优势,在重建中也逐步确定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锤炼了中国红十字会多方面的能力,也对红十字会未来的救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与阿坝州经济重建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万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7)
汶川大地震,震中地区的岷江流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主要的水电工业基地和高耗能的重工业基地,地震损毁了阿坝州80%的工业企业,水电产业及输变电网络系统损毁严重,旅游业遭到休克性重创,农业经济丧失了大部分耕地.阿坝州震后经济重建任务艰巨而繁重,尤其是经济重建的科学规划、战略选择、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等对策研究,更加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着经济重建与减灾防灾一起抓的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了优先启动旅游业,重点修复水电业,适当舍弃重工业,大力调整农耕产业的战略选择,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问题的分析——灾区现状与民意动向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解放军指战员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并在灾民救助与安置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抢险转移到灾后重建,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灾区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等方面显现出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攻艰性.然而,面对灾区进行深入的社区调查研究工作还未有效系统地展开,这将影响到灾后安置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灾后重建工作中要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仔细注意到细节问题,又要把握好整体的统筹.深入了解灾区情况与民意动向,灾后重建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问题困难. 相似文献
13.
灾后重建中政府形象的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紧急快速的救援、公开透明的信息处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示出危机管理下的现代政府形象.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构建人本政府,重建规划制度化常态化彰显法治化政府,统筹灾后重建政府是主体凸现责任政府.形成多种合作保障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公信度以塑造阳光政府.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民营企业重建的政策现状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现有重建政策指明了灾后民企重建的方向,但仍需在数量、内容和功能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民企重建政策的供给应结合专家建议、地方政府愿望、民企意愿,针对民企重建实际需求合理有序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灾后民企重建的政策供给还需借助市场均衡理论,科学地确定不同政策的供给"度",最终形成民企实际需求的政策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
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对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构成挑战,更为创新融资模式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正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学者以及金融机构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将资产证券化应用到部分灾后重建项目融资中的设想与模式,并就其可行性、主要障碍及对策作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灾区: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特点——兼论岷江上游区域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
本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岷江上游区域的人文背景及民族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岷江上游区域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一条历史民族走廊和汉地连接羌、藏之通道;二,它是汉、羌、藏交接过渡区和民族文化交融地带;三,它是我国羌族的核心聚居区;四,它是地质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依赖程度甚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灾后重建中如何保护羌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20-120
三年前,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震中汶川”山河破碎、遍地废墟、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损失,广大群众面临着空前未有的生存危机。三年后,“震中汶川”脱胎换骨,城乡发展水平跨越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5.12大地震受灾城镇的灾后重建规划应建立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上,直面现实困难,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山地城镇人地紧张的关系,解决短时应急重建与长远规划之间的矛盾,协调城镇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受灾城镇的重建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经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工作。文章在对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自然与城镇的协调发展、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城镇特色的营造、防灾减灾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对重建规划的基本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